赠
洪
觉
山
方
时
素
归
福
山
五
首
(
其
五
)
行
行
复
行
行
,
行
行
入
星
源
。
到
岸
不
用
船
,
拍
手
飞
青
天
。
归
来
闭
关
坐
,
默
成
在
无
言
。
无
言
天
至
教
,
四
时
以
行
焉
。
写景抒情
怀古抒情
场景
赞美山川
情感表达
离别送别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湛若水所作的《赠洪觉山方时素归福山五首(其五)》中的最后一首。湛若水以道家思想为底蕴,此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他对于自然、宇宙与人生关系的独特见解。“行行复行行,行行入星源。” 开篇以“行行”二字,描绘了主人公不断前行的旅程,最终踏入星辰之源的奇幻景象。这不仅象征着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精神之旅,也暗含着对宇宙奥秘的向往与探索。“到岸不用船,拍手飞青天。” 这两句诗进一步渲染了主人公超越常规、自由自在的状态。不依赖于任何外物,仅凭内心的力量就能飞翔于天空之上,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归来闭关坐,默成在无言。” 诗人在经历了心灵的旅行后,选择闭门静坐,通过沉默来领悟宇宙的真谛。这里的“无言”,并非语言的缺失,而是指通过内心的静默,达到与宇宙和谐共存的境界。“无言天至教,四时以行焉。” 最后两句揭示了诗人的哲学观点:真正的智慧和教诲来自自然本身,四季更迭的规律就是宇宙最直接的启示。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人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秩序。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湛若水对于自然、宇宙与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独特理解,以及对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
湛若水
1594首
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猜您喜欢
早秋夜作
唐·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河中城南姚家浴后题赠主人
唐·吕温
新浴振轻衣,满堂寒月色。主人有美酒,况是曾相识。
次江州王知府叔坚韵(其六)
宋·张孝祥
谷帘酿酒极清美,风味大似主人翁。我有一尊正倾写,却思烟雨庾楼中。
长安逢隐者
唐·于武陵
征车千里至,碾遍六街尘。向此有营地,忽逢无事人。昔时颜未改,浮世路多新。且脱衣沽酒,终南山欲春。
孟夫子生生亭赋
唐·卢仝
玉川子沿孟冬之寒流兮,辍棹上登生生亭。夫子何之兮,面逐云没兮南行。百川注海而心不写兮,落日千里凝寒精。予日衰期人生之世斯已矣,爰为今日犹犹岐路之心生。悲夫!南国风涛,鱼龙.....
宿郭乡丈书轩(其一)
明·石宝
三回得上寿萱堂,醉卧当年坦腹床。枸杞通灵篱畔药,龙涎拂面坐中香。主人爱客谁弹剑,贱子悲歌亦绕梁。岐路明朝又离别,云霄万里意徒长。
次韵苏庭藻见寄庭藻所居号竹堂
宋·周孚
匆匆别后已经年,堂下新篁又长鞭。何日来成渼陂集,只今空寄陕郊篇。封丘正自妨吾乐,畏垒谁能识子贤。俱坐先秦古书累,吾侪流落本非天。
同朱老步郭外人家留饭西畴草堂(其一)
清·吴之振
西畴诗老话幽居,一笑扶筇兴未疏。村市经过残劫后,草堂重醉落镫初。定知鱼乐能千里,已办农忙共一锄。底用榜门坚谢客,霜寒谁肯问籧篨。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