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
辰
午
日
水
灾
纪
事
农
事
频
年
叹
水
乡
,
忽
惊
洪
潦
发
端
阳
。
千
畴
入
舸
波
仍
撼
,
万
灶
鸣
蛙
夜
却
长
。
北
土
才
闻
伤
旱
魃
,
西
江
何
事
重
怀
襄
。
嗷
嗷
满
目
堪
垂
涕
,
愿
借
函
封
达
建
章
。
写景
咏物
抒情
怀古
佳节
写水
忧民
地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一场发生在端午节期间的洪水灾害,诗人黄士俊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灾民的苦难与哀伤。首联“农事频年叹水乡,忽惊洪潦发端阳”,开篇即点明了水乡农民连续几年的辛劳与期待,却在端午节这天突然遭遇洪水,表达了对自然灾难突如其来、破坏农事的无奈与痛心。颔联“千畴入舸波仍撼,万灶鸣蛙夜却长”,进一步描绘了洪水肆虐的场景。千亩农田被洪水淹没,船只在波涛中摇晃,夜晚蛙声不断,暗示了灾情的严重和持续时间之长,同时也渲染出一种凄凉与无助的氛围。颈联“北土才闻伤旱魃,西江何事重怀襄”,对比了北方因干旱而遭受的痛苦与南方此次洪水灾害的再次发生,表达了对自然灾害频繁、地区间灾情不均的忧虑。尾联“嗷嗷满目堪垂涕,愿借函封达建章”则表达了诗人对灾民深切的同情和对朝廷的呼吁。满目的哀鸿景象让人心生悲悯,诗人希望借助书信向皇帝表达灾情,请求援助,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感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明代社会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和无力感,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社会正义的追求。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人间疾苦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猜您喜欢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