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
写景
地点
秋景
山水
抒情
哲理
寺庙
禅心
隐逸情感
僧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华藏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佛教精神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秋天山林的宁静与美丽。首句“客行秋山初,遥向丛林驻”,诗人独自一人在秋天的山中行走,最终停驻在一片丛林之中,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接着,“群峰一雨凉,殿角归云度”描绘了雨后山峰的清凉景象,以及云朵缓缓从寺庙的角落飘过,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周览惬余游,庶与道者遇”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满足感,同时也期待能遇到修行的僧人,寻求心灵的交流与启迪。接下来的“诸象吐毫光,林籁生巾履”则通过自然界的光影变化和声音,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和谐与神秘。“老僧持贝多,字字声缘悟”描绘了一位老僧手持贝叶经书,诵读的声音仿佛能让人领悟佛法的真谛。这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也表达了诗人对智慧与精神追求的向往。“松门太湖开,万顷晴波注”描绘了开阔的湖面,与松林相映成趣,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接下来的“凫翳点烟青,世界恒沙聚”则通过水鸟和烟雾的描绘,暗示了世界的广阔与复杂。“何为般若舟,念此招提路”表达了诗人对于如何达到智慧彼岸的思考,以及对佛教修行之路的探索。最后,“空岩涤禅心,幽坂杂花布”描绘了修行者在空寂的岩石前净化心灵,以及在幽静的小径上,花朵点缀着道路,象征着修行过程中的美好与挑战。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佛教精神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渴望。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诗人传达了对和谐、宁静与智慧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猜您喜欢

禅庭夜坐
明·陶益
寻幽养病惟依寺,心了身閒祇爱僧。幻界夜来窥色相,杳然空见佛前灯。
夜宿三台东杨炼师
明·刘崧
三台山祀净明君,香火新从葛井分。案上道书秋后写,空中仙乐夜深闻。星垂天近连青野,雨过山空起白云。更有雷坛人不到,十年珠树鹤成群。
垂钓
清·爱新觉罗·弘历
富春以钓隐,磻溪以钓显。亦各适其适,何繫竿与线。跂石临澄渚,秋水泠然善。垂丝致喁嘬,岂为烹鬵甗。隐显非我为,潜跃任彼转。渺瀰眄烟波,兴正复不浅。
与啸麓谈鄮山阿育王寺之胜啸麓为之神往有诗余更和之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劳生念念馀尘土,笑口为君说鄮山。睡起随参香殿上,饭馀无事古松间。寒宵雪密茶初熟,精舍兰开衲未还。无用苓蔘治幽痗,深心回向一开颜。
天界寺
明·蔡羽
秋晨慕虚览,梵宇谢埃郁。前垄未及逾,中林庶款述。入门蹑飕岩,循隩多扃坰。紫院阴霞兴,瑶阶锦苔出。问柏知僧年,藉花荫佛日。昼憩夕忘返,神恬形寡役。忏往坐独冥,玩空尘徐拂。终.....
湖寺拥碧轩
元·张雨
喧寂一尘隔,湖滨出宝坊。荷阴分补衲,水气杂烧香。书勘乌皮几,茵敷白?床。从来已公屋,诗客许徜徉。
滆湖
清末近现代初·缪荃孙
一碧到天际,西南望滆湖。夕阳下高树,秋雪点残芦。水市鱼虾贱,粳田雁鹜呼。惭无王恽手,清景恐难摹。
翠玉楼和胡端逸韵
宋·文天祥
客影鱼千里,年华柳十围。白云栖石密,黄鹄出烟微。江海秋风老,湖山晚日晖。郁孤台上望,野阔犊初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