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湿
写景
山水
田园
情感
夏景
晚霞
凉露
秋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溪边傍晚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首句“水光澹澹著林晖”,描绘了水面在夕阳余晖下的柔和光影,与岸边树木的倒影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和谐的氛围。“澹澹”二字,形象地表现了水面波光粼粼的状态,而“著林晖”则暗示了光线不仅照亮了水面,也温暖了周围的树林,赋予了整个场景以生命力。第二句“映带园■入翠微”,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层次感。这里的“园■”可能是指园中景致,或是某种特定的植物,它与翠绿的山峦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通过“映带”一词,诗人强调了这些景物之间的相互辉映,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色彩对比。接下来,“贪玩晚霞溪上坐”,是诗人对自身行为的描述。他陶醉于眼前的美景,选择在溪边坐下,欣赏那渐渐消散的晚霞。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悠闲与自在,也流露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和向往。最后一句“不知凉露湿荷衣”,则是对诗人情感的升华。随着夜幕的降临,凉露悄然而至,沾湿了他的荷衣。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更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同时,它也暗示了诗人沉浸在自然之中,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和内心的宁静。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溪边傍晚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平静的愿望。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佳作。

猜您喜欢

踏莎行(其三)
宋·秦观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春暮过荥泽山下
清·陈以豫
夹路阴垂柳线长,流莺送客出山庄。惜无好梦留春住,愧有閒云笑我忙。斜日渐描人影瘦,落花轻衬马蹄香。回头欲认停车处,谷口烟横暮色苍。
春日闲居三首(其二)
唐·白居易
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新林绿阴成,众鸟欣相鸣。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缅思山梁雉,时哉感孔圣。圣人不得所,慨然叹时命。我今对鳞羽,取乐成谣咏。得.....
夏景·涉江采芙蓉
宋末元初·刘辰翁
梦破芙蓉雨,蛾眉琐绿窗。悠悠思远道,采采涉长江。北渚浮湘水,西兴渡越邦。波穿红锦乱,影转画桡双。花路迷相问,菱歌远失腔。扣舷惊水鸟,晼晚笑吴憃。
舟入横槎水作
明末清初·屈大均
渔舟不觉远,深入一溪霞。烟火烧红雨,牛羊饭落花。水声分乱石,山影散晴沙。莺唤人酤酒,垂杨第几家。
暮秋由一面山之金州长甸铺作(其六)
清·多隆阿
闻鸡复命驾,早渡碧流河。再行三五里,村小枕山阿。桥横东西涧,场筑南北坡。老农呼岁歉,害稼暑雨多。适逢三叉路,未敢率尔过。停车子细问,周行亦不讹。在原碾白草,踰岭陟翠螺。牧.....
次韵费茂和风月亭新成
宋·周紫芝
十室熙熙俗自恬,令君岂弟不多严。簿书遣吏且堆案,风月撩人时到檐。剩种幽花无限好,满倾春酒十分甜。何劳结屋深防客,清节如君有底嫌。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宋·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