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
写景
春天
抒情
惜时
写花
牡丹
动物
燕子
怀古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炎的作品,名为《风入松》。诗中的意境优美,语言清新,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留恋和生活的情趣。“小窗晴碧飐帘波”一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从小窗户中望出去,外面的景色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帘子随之摆动,如同水波一般。“昼影舞飞梭”则是说日光在室内的舞动,就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活跃。诗人通过这两句,不仅描绘了静谧的室内景象,也传达了春天光线变化的生动感。“惜春休问花多少,柳成阴、春已无多”表达了对春天易逝的珍惜和哀伤。诗人不去计较具体有多少花开,而是感到春意渐浓时,柳树已经开始形成阴影,春天的美好即将消逝。“金字初寻小扇,铢衣早试轻罗”则描绘了诗人准备享受春日的宁静与舒适,小巧的金丝制成的扇子和轻薄的罗纱衣服都是为了迎接清凉时节的到来。“园林未肯受清和。人醉牡丹坡”一句,园林中的景色还未完全展现出春天的和暖气息,而诗人已经沉浸在美丽的牡丹花丛中,享受着春意盎然的快乐。“啸歌且尽平生事,问东风、毕竟如何”表达了诗人对一生所历之事的反思和对未来命运的询问。东风作为春天的象征,这里也是在寻求生命旅程中的意义与答案。最后,“燕子寻常巷陌,酒边莫唱西河”则是告诫自己不要在饮酒时高声歌唱那些离别之曲,而应珍惜眼前美好,与燕子一样,在熟悉的巷弄中安然自得。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和生活情趣的展现,传达了诗人对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珍视与留恋。

张炎

301首
张炎(1248-约1320),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祖父张濡,父张枢,皆能词善音律。前半生富贵无忧。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亡,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此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长期寓居临安,落魄而终。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猜您喜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和人韵
宋·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