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雨
即
事
(
其
六
)
本
来
僧
道
亦
凡
人
,
随
例
登
坛
叩
上
真
。
不
是
长
官
祈
祷
出
,
须
知
涓
滴
尽
皇
仁
!
哲理
怀古
咏物
情感
秋节
儒家伦理
赏析
这首诗以“观雨即事(其六)”为题,出自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年的诗人许南英之手。诗中借观雨之事,抒发了对僧道、官员以及自然界的深刻思考。首句“本来僧道亦凡人”,直接点明僧道并非超凡脱俗的存在,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着与常人相似的情感和生活。这种平视的态度,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僧道的神秘化认知,强调了他们的普通性和人性。次句“随例登坛叩上真”,描述了僧道们遵循传统仪式,向神灵祈求的行为。这里“登坛”指上香拜祭,“叩上真”则是向至高神灵表达敬意。通过这一行为,诗人探讨了信仰与仪式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第三句“不是长官祈祷出”,转折指出并非只有官员才能得到神灵的庇佑或回应。这句话暗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在宗教信仰中的反映,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公正的反思。最后一句“须知涓滴尽皇仁!”则以强烈的语气强调,无论是僧道还是官员,甚至是每一滴雨水,都承载着皇恩浩荡。这里的“涓滴”比喻微小的事物,而“皇仁”则象征着君主的恩泽。诗人以此表达了一种普遍的仁爱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受惠于君王的恩赐,体现了儒家文化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观雨这一日常现象,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宗教、自然等多层面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