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
大
风
雨
海
国
今
秋
风
雨
多
,
等
閒
平
地
欲
成
河
。
折
腰
半
是
遭
风
树
,
生
耳
惊
看
厌
雨
禾
。
处
处
路
傍
虞
陷
辙
,
家
家
屋
底
浚
泉
窝
。
娲
皇
昔
炼
补
天
石
,
不
补
漏
天
将
奈
何
。
写景秋景
咏物风
雨
情感忧民
怀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海国地区在秋季遭遇频繁风雨的景象。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风雨带来的自然现象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首句“海国今秋风雨多”,点明地点与季节,暗示了接下来描述的环境特征。接着,“等闲平地欲成河”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雨水之多,即使在平常的土地上也能形成河流,突出了风雨的猛烈。“折腰半是遭风树,生耳惊看厌雨禾”两句,通过“折腰”和“生耳”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风雨对树木和农作物的破坏,以及人们对风雨的恐惧和无奈。“处处路傍虞陷辙,家家屋底浚泉窝”进一步展示了风雨对交通和居住环境的影响,道路因积水而变得危险,房屋下积聚着泉水,生活条件因此恶化。最后,“娲皇昔炼补天石,不补漏天将奈何”以古代神话中的女娲补天为典故,表达了对无法阻止风雨的无奈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通过对比神话传说中的补天行为与现实中的无力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风雨现象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猜您喜欢
浣溪沙
元·王恽
雨势苍山共一云。雨声作气张三军。秋风亭下叶缤纷。官事何忧严限促,天心不负老农勤。夜窗孤客尽先闻。
次韵谢史提干见知
宋·冯伯规
呼得蜿蜒入小瓴,便能飞雨挟林坰。油云顿失千山赤,丹篆尝腾一纸青。汉节可眠知免旷,仙祠屡扣信通灵。欲同此乐君西去,历想三峨旧所经。
樵云五景诗(其二)翠暖长春
元·李质
面面晴岚列画屏,东君着意去经营。十分冰雪寒难到,万古烟霞染不成。雨暗莓苔云气合,天开金壁日华明。何时得共逍遥侣,来此吹箫引凤鸣。
白苧·早秋饮蘧庵先生宅隔墙闻弦索声
清·陈维崧
淡银河,映缸面,红鳞微白。蕉轩梧径,雅称秋晴寂历。更蒙茸、幽花杂卉遍狼籍。快意尽樽前,休苦问、战旗消息。日没杯阑,再向空阶布席。有万斛西风,把小墀都拭。疑惑。几层薜荔,一.....
江南好(其十)
清末近现代初·程颂万
湘江好,风景最宜秋。潮落千帆争树出,江清双鸟向人愁。沉醉洞庭舟。
苦雨
明·刘锐
九十春过半,深寒犹絮衣。海翻高浪入,风带湿云飞。幽意频看野,诗愁独掩扉。欲将携钓兴,江上问渔矶。
上海旅次寄京中友人书
清末近现代初·郑孝胥
惘惘重经黄浦滩,霜灯照彻月千盘。潮喧楼外车初过,雨迸尊前曲未残。入洛士龙成独往,伤春小杜罢追欢。修书粗说江湖意,已觉春阴到指寒。
依韵和元参政喜雨四首(其二)
宋·王圭
瑶津祷雨见皇忧,谁约金仙下帝州。楼阁绕云千地涌,鱼龙嘘水五天流。至精自与三灵契,殊例终缘万宇求。柄国老臣无异术,但将嘉荫续阳秋。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