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怀古
写景
咏物
情感
秋节
抒情
壮志
战争
咏物抒情
地点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所作的《后秋兴八首》中的第七首,创作于九月初二日,在吴门泛舟时有感而发。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乱世的感慨与反思。首联“全躯丧乱有何功?雇赁馀生大造中”,开篇即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生命在乱世中的无能为力和无奈。诗人似乎在质疑,即使在混乱中保全了性命,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呢?“雇赁”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人在乱世中如同雇佣兵一般,生存艰难,毫无自主权。颔联“心似吴牛犹喘月,身如鲁鸟每禁风”,进一步通过比喻,将自己比作被月光照射下的吴地水牛和躲避风雨的鲁国小鸟,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惶恐不安和身体的疲惫不堪。吴牛喘月比喻人因恐惧或焦虑而无法平静,鲁鸟禁风则暗示了在动荡环境中寻求避难的不易。颈联“惊弓旅雁先霜白,染血林枫背日红”,继续使用比喻,将自己比作受到惊吓的旅雁和被霜染白羽毛,以及被血色浸染的枫叶,背对着烈日。这不仅描绘了个人经历的沧桑变化,也暗含了对社会动荡、人性扭曲的深刻洞察。尾联“闲向侏儒论世事,欲凭长狄扣天翁”,以侏儒和长狄这两个形象,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和对权力者的讽刺。侏儒在这里象征着弱小无力,难以改变现实;而欲凭长狄(传说中的巨人)扣天翁,则是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但又深知力量的渺小。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乱世的深切忧虑和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钱谦益

265首
晚号蒙叟。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赠相士蜀张二诗(其一)
宋·陈造
博古亦多艺,相形仍论心。司南辅名教,左契指升沈。好语空千纸,行囊未一簪。乡关剑阁外,雁足谩归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