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水
赞美
抒情
季节
夏天
礼仪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礼仪程式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古人对于神灵崇拜的虔诚态度以及对宇宙秩序的认知。“炎光在离,火为威德。”开篇即以火元素为切入点,火不仅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力量,也象征着神圣和权威。炎热的阳光与火焰相结合,烘托出一种敬畏之心。“执礼昭训,持衡受则。”这里强调的是祭祀活动中严格遵循古代礼制的重要性。礼仪不仅是对神灵的尊崇,也是维系人与自然、社会秩序的纽带。“靡草既凋,温风以至。”随着季节的变换,景象也随之改变。诗人捕捉了秋末初冬时节的特征,枯萎的草木和渐暖的微风,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嘉荐惟旅,时羞孔备。”祭祀之礼,不仅是对神灵的供奉,也是一种时间性的纪念。诗中提到的“旅”可能指的是远行的人,表达了一种对于远方来客的期待和欢迎,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外来交流的开放态度。“齐缇在堂,笙镛在下。”这里继续描绘祭祀场景,通过细节如礼器摆放的位置等,展现了古代祭礼的庄重与精细。诗人通过这些具体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种环境之中。“匪惟七百,无绝终始。”这句话可能是在强调这一场景的宏大与无穷,七百作为一个较大的数字,用来形容参与祭祀的人数众多,或许也隐含着时间上的连续性,意味着这种礼仪传统自古以来不断延续。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界和人为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宇宙、社会及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沈约

273首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宋、齐、梁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沈约是齐、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著作有《宋书》、《沈隐侯集》辑本二卷。又曾著《四声谱》、《齐纪》等,已佚。汉族,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猜您喜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