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
送别
情感
思乡
冬景
咏物
大雁
怀古

译文

握着手还想再看看,离去的那一刻才明白有多么艰难。
大雁飞远,踪迹消失,行人的尘土也渐渐消散,眼前的景象只有远处的山峦,令人感到无比凄凉。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重送王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赏:1. **情感表达**: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不舍和深厚的情谊。第一句“执袂还应立马看”描绘出朋友依依惜别之情,通过细腻动作传递出难以割舍的心情。2. **景物描写**:“雁飞不见行尘灭”这一句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大雁的消失和行迹的湮灭,强调了远行者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暗示着天气寒冷,增添了一种萧索之感。3. **意象创造**:“景下山遥极目寒”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又冷清的氛围。诗人将视线拉长至远处的山峦,强化了眼前景致的孤寂与荒凉。4. **哲理思考**:“向来离思始知难”这句话透露出对人生离合难以预料的感慨,以及面对朋友离别时那份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也反映出诗人的情感深度和对生命的认识。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生动的景物描写、丰富的意象创造以及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面对离别时内心的复杂情绪。

杜牧

492首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汉族,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送韦处士归省朔方
唐·赵嘏
映柳见行色,故山当落晖。青云知己殁,白首一身归。满袖萧关雨,连沙塞雁飞。到家翻有喜,借取老莱衣。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鹦鹉曲·忆难鸣山旧游
元·冯子振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荅寄元美
明·李攀龙
飞书苕水报王孙,杯厎黄河似酒浑。已让五湖相代长,敢临中岳自言尊。人无西子堪同载,客有如姬不负恩。萧索三馀回王气,风尘非复古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