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
牛
相
公
汉
水
横
冲
蜀
浪
分
,
危
楼
点
的
拂
孤
云
。
六
年
仁
政
讴
歌
去
,
柳
绕
春
堤
处
处
闻
。
写景
山水
抒情
赞美
春景
写树
柳树
送别
地方
成都
译文
汉水横流,分开蜀地的波浪,
高耸的楼阁,尖顶轻触孤独的云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远的怀念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昔岁月和旧友的情感寄托。“汉水横冲蜀浪分”一句,以壮阔的江河为背景,将汉水与蜀地(今四川地区)的激流相对比,展示了一种开阔而雄浑的景象。这里的“汉水”既可以指代长安(今西安),也可能是诗人心中的一条分界线,隔绝了过去和现在。“危楼点的拂孤云”则营造出一种高远与孤寂的情境。“危楼”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而“点的拂孤云”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表现了他的孤独和淡泊。接着,“六年仁政讴歌去”,这里的“六年”可能指的是某个朝代的特定时期,其“仁政”的提及,是对那个时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追忆。而“讴歌去”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美好岁月的怀念,那些岁月已经随风而去,只留下了歌谣。最后,“柳绕春堤处处闻”,“柳绕春堤”是典型的春日景色,而“处处闻”则指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那些流传着的歌谣。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也是诗人心中那段时光的回响。整首诗通过汉水、危楼、孤云、仁政和春堤等意象,构建了一种深情而又淡远的情感空间。诗人的情感在这片幅中交织,既有对往昔美好的追念,也有对现实孤寂的隐喻,是一首充满了怀旧之情和哲思的人生小品。
杜牧
492首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汉族,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猜您喜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成都使君王季野席上次韵奉呈橹巢初庵云林元素子素诸公
明·虞堪
隐者分湖住,高士云林栖。蒹葭散汀看鸥去,桃花隔屋闻鸡啼。每同杖屦踏春堤,诗筒酒榼前后提。公子风流乃相爱,缕引婵娟生叆叇。纤歌细舞交驩从,翠珰玉佩花茏葱。兰亭之下暮春会,飞.....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
唐·张说
离亭拂御沟,别曲舞船楼。诏饯朝廷牧,符分海县忧。股肱还入郡,父母更临州。扇逐仁风传,车随霖雨流。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预待群方最,三公不远求。
送大巡吴公赴江西
明·尹台
银鞍骢马紫缨垂,赋别还同把玉卮。法从今朝辞日驭,使华若处驻霜麾。西江天净鱼龙水,南浦风凋鸟鹊枝。此去阳君随绣斧,应知白屋少颦眉。
临清柳枝词三首(其三)
明·董谷
行行檐树碧阴森,绿户朱帘粉堵深。睡起日高无一事,紫囊惟费买花金。
虎岩听竹
清·陈玉衡
虎岩名胜本天开,谁种琅玕引我来。为爱谈禅参玉版,却教送韵出花台。声疑风雨秋将半,梦到潇湘冷作回。惟有山僧饶雅趣,伴君洒落绝尘埃。
得闲亭
宋·许棐
柳风虽小丝丝袅,花雨无多点点香。惟有吟毫闲未得,染红濡绿一春忙。
山谷流杯池
清·顾印愚
锁江亭中一杯酒,坐看江云自奔走。涪翁去后七百年,尚爱新诗满人口。我来戎州秋复春,却闭空斋卯还酉。逝将著屐访遗迹,偶厌褰裳涉清浏。谁令突兀忽眼前,乐事今朝古无有。横江绝壁栖.....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