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初
和
尚
悼
偈
人
谓
真
际
死
,
我
谓
真
际
生
。
真
际
本
非
幻
,
幻
生
真
际
名
。
禅
房
夜
月
冷
,
石
塔
春
雨
鸣
。
宗
纲
正
落
纽
,
伫
立
徒
含
情
。
悼亡
抒情
哲理
写景
春天
禅房夜月
节气的理解
意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道初和尚悼偈》由元末明初的无愠所作,通过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逝去和尚的深切怀念与对佛法的深刻理解。首句“人谓真际死,我谓真际生”开篇即以对比手法,提出对生死的看法,诗人并不认同世人对和尚死亡的观念,而是认为和尚的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上得以延续,体现了对佛法中“涅槃重生”的深刻理解。接着,“真际本非幻,幻生真际名”进一步阐述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指出真际并非虚幻,而是在于其内在的真实与永恒,即使表面看似消逝,其精神与法义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永续不灭。“禅房夜月冷,石塔春雨鸣”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禅意的画面,夜晚的禅房、清冷的月光、春日里的雨水与古老的石塔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暗示着和尚的精神与智慧如同这自然界的景象一样,虽历经变迁,却依然生机勃勃,影响深远。“宗纲正落纽,伫立徒含情”则表达了对和尚法脉传承的重视与敬仰。宗纲,即宗派的纲领或核心思想,和尚通过教导与实践,将佛法的精髓传递给后人,这种传承如同纽带一般,维系着佛法的连续性和生命力。诗人伫立其间,心中满是敬仰之情,既是对和尚个人成就的赞叹,也是对佛法传承的深深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和尚生前事迹的追忆和对其精神世界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独特见解,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和尚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
猜您喜欢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春日闲居三首(其二)
唐·白居易
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新林绿阴成,众鸟欣相鸣。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缅思山梁雉,时哉感孔圣。圣人不得所,慨然叹时命。我今对鳞羽,取乐成谣咏。得.....
即事
清·爱新觉罗·弘历
春雨虽未寸,润泽已庆慰。却看云势重,羃䍥藏山翠。因之忆远近,一例被膏未。无何一二日,佳音来次第。保阳及古北,三寸均沾暨。喜已疑信半,奚曾遇往岁。秋麦既勃生,春牟即可艺。大.....
张节妇(其一)
明末清初·屈大均
金垆爇沉水,一气绪双霞。死作经天月,生为向日花。兔丝虽已断,鸾镜庶无瑕。持此酬君子,床空莫怨嗟。
酌酒与裴迪
唐·王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珍珠帘·辛巳生朝
清·杨玉衔
飞鸿瞥影回头渺。堪惆怅、两事升平年少。春色半阑珊,况影形相吊。面目须眉无一是,更剩得、无聊怀抱。壶小。对茶烟禅榻,契结昏晓。偶尔裙屐追随,借词牌杯酒,涂雕枯槁。问字半亭,.....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