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

地点
涿州
怀古
抒情
情感
思乡
写景
历史
边塞
战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仲冬时节经过渔阳时所见的凄厉景象,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感慨。开篇“仲冬过渔阳,风日正凄厉”点明时间地点,渲染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接着,“嗟此豪侠窟,自古称壮丽”,表达了对渔阳这一历史名地的感慨,既有其过去的辉煌,也暗示了其背后的沧桑。“煌煌神尧业,起自艰难际”赞美了古代帝王创业的艰辛与辉煌成就。“奈何至中叶,四海皆鼎沸”则揭示了历史的转折点,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接下来,“良由开元主,养虎以自噬”运用比喻,批评了统治者未能妥善处理内部矛盾,导致国家危机四伏。“惜哉曲江公,忠言谅何济”表达了对曲江公(可能指杜甫)忠言不被采纳的惋惜之情,暗含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最后,“居人一何幸,属此承平世”对比了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强调了当前社会的安定与繁荣。“耕牧畿甸门,圣泽湛汪濊”描绘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体现了作者对盛世的赞美。“连山接神皋,旭日生爽气”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时代的和平与美好。“独怜去国人,南征从此逝”表达了诗人对离国远行者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忧虑和期盼。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陈基

179首
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