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便
便
哲理
佛教
禅意

赏析

这首诗《十四科头(其十一)解缚不二》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所作。诗中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佛法中的解脱与束缚的主题。首句“律师持律自缚,自缚亦能缚他”,开篇即揭示了佛法修行中的自我约束与他人约束的关系,律师在遵守戒律的同时,也可能会陷入自我束缚,甚至影响到他人。接着,“外作威仪恬静,心内恰似洪波”描绘了一种表面平静内心却波涛汹涌的状态,形象地展现了修行者内心的复杂性。“不驾生死船筏,如何度得爱河?”这一句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不能驾驭生死的航船,如何能够超越生死的束缚,渡过充满欲望的爱河?这反映了对生命本质和解脱路径的深刻思考。“不解真宗正理,邪见言辞繁多”则指出,不了解佛法的真正教义,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理解和纷杂的言论,强调了正确理解佛法的重要性。“有二比丘犯律,便却往问优波”描述了两位僧侣违反戒律后寻求解答的情景,引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优波依律说罪,转增比丘网罗”表明了依照戒律进行处罚的过程,但同时也可能加剧问题,暗示了处理问题时需要更加智慧和慈悲。“方丈室中居士,维摩便即来呵”提到维摩诘居士在方丈室中对优波的批评,强调了高僧大德在指导修行中的作用。最后,“优波默然无对,净名说法无过”表现了优波面对维摩诘的批评时的沉默,以及维摩诘说法的恰当与无过,体现了智慧与慈悲的力量。“而彼戒性如空,不在内外娑婆”进一步阐述了戒律的本质,如同虚空一般,既不属于内在也不属于外在的物质世界,强调了戒律的超脱性和内在性。“劝除生灭不肯,忽悟还同释迦”则表达了修行者在劝导下不愿改变,直到突然觉悟,仿佛回到了佛陀释迦牟尼的境界,强调了觉悟的瞬间性和深刻性。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哲理性的论述,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佛法修行中的自我约束、解脱之道、正确理解佛法、处理问题的方法、高僧的作用、戒律的本质以及觉悟的重要性,展现了宝志大师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