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郑
员
外
为
郡
至
公
兼
至
察
,
古
今
能
有
几
多
人
。
忧
民
一
似
清
吟
苦
,
守
节
还
如
未
达
贫
。
利
刃
从
前
堪
切
玉
,
澄
潭
到
底
不
容
尘
。
潜
夫
岂
合
干
旌
旆
,
甘
棹
渔
舟
下
钓
纶
。
写景抒情
赞美公仆
怀古言志
山水田园
友情
忧民情感
赞美赞颂
译文
作为地方官既公正又明察,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实在稀少。
他忧心民众如同诗人吟苦诗一样深切,保持节操仿佛未曾显达时一样清贫。
他昔日处理事务如同利刃切玉那样干脆利落,其品性清澈到底,不容半点污秽。
隐居之人本不应投身仕途的纷扰,他更愿意驾驶渔舟,悠然垂钓于水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作品,名为《上郑员外》。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官场的感慨和对清廉之士的赞美。“为郡至公兼至察,古今能有几多人。”这两句开篇便表达了诗人对于清官的追求和怀疑,至公至察是理想中的官员形象,而现实中这样的官员又有多少呢?“忧民一似清吟苦,守节还如未达贫。”这里描绘了一位关心百姓、清正廉洁的官员形象。清吟苦,意味着他为民请命的辛酸;守节而贫,表明即使在物质上不富裕,也坚守自己的节操。“利刃从前堪切玉,澄潭到底不容尘。”诗人用削玉石来比喻官员的清廉,不容一丝尘埃,形象地表达了对纯洁品格的追求和赞扬。最后两句,“潜夫岂合干旌旆,甘棹渔舟下钓纶。”诗人自比为潜在的隐者,对于那些浮华的官职并不感兴趣,而是愿意过简单自在的生活,就像甘愿驾着简陋的小船去钓鱼。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也反映出他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方干
341首
方干(836—903),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懿宗咸通中,隐居会稽镜湖。有诗集。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猜您喜欢
夜月如昼与仲退坐松巢煮茶
宋·徐瑞
河淡星欲无,碧展天一幅。天孙分锦章,荐此半规玉。明入千家窗,此兴几人足。慷慨商声歌,主客俱不俗。泠泠古松根,枯樵煮寒瀑。清啸拍阑干,悲猿挂高木。
洪都和胡副郎赴召二首(其一)
明·夏良胜
脚根不避路,到处便为家。醉过十年梦,风抟一望沙。闲情诗入画,生意草方芽。长者须投辖,清清一味茶。
逢陈弓秀才
明·谢晋
独坐清溪野水滨,岁寒逢友胜逢春。还家故旧如相问,老我京华白发新。
和禅月大师见赠
唐·罗隐
高僧惠我七言诗,顿豁尘心展白眉。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枝。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
各赋隐士得魏仲先赠金陵顾徵士
明·徐祯卿
何处蓬山宅,汾阴傍汉宫。冥栖紫芝客,长啸绿云中。忽伫甘泉驾,遥寻河上公。玄风那可掇,大道本难穷。夫子金陵隐,心将静者同。琼枝无以献,歌此寄乔嵩。
丰干寄怀戴天卿
明·李流芳
我昨过隆阜,问子人不识。见子因吾友,执手便相得。嗟我阅世多,老眼太青白。如子自不群,肝肠映颜色。我从齐云还,留连爱落石。僧厨爨无烟,溪边学闭息。须臾千村素,犹馀半岩黑。绝.....
赠子固舍人(其一)
宋·释道潜
文章炜烨动当时,隽乂虽多不并驰。解激颓波旋往古,独怜夫子抱青规。山川淑气真能感,宇宙雄名岂浪垂。未信长途老天马,行看蹴踏上瑶池。
答孙休兼简清凉和上人二首(其一)
宋·贺铸
声迹相闻忽此逢,杖藜萧散一相从。平生诗酒真吾事,何处江山不尔容。芳草自生南北路,孤云难系往来踪。异时荒戍长回首,风送石城楼上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