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
江
南
(
其
七
)
妆
裹
淡
,
时
世
在
江
淮
。
裙
褶
缓
韬
双
笼
袜
,
髻
根
松
贴
两
梁
钗
。
驱
鸭
去
还
来
。
写物
春景
江淮风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江淮地区日常生活的场景。"妆裹淡"暗示了她朴素的打扮,符合当时江浙一带的审美和生活气息。"裙褶缓韬双笼袜"细致地描绘了她的衣着,裙子宽松,双层的袜子藏于裙摆之下,显得既舒适又含蓄。"髻根松贴两梁钗"则刻画了她的发型,发髻略显松散,仅以两支简单的钗子固定,流露出自然而不失女性韵味。"驱鸭去还来"可能是女子在河边或池塘边放鸭子的日常活动,展现了她的田园生活和闲适心情。整体来看,这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江南女子宁静而平凡的生活画面,富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
毛奇龄
401首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弟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杭州)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又字于一、齐于,又号初晴、晚晴等。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猜您喜欢
宫词三十首(其二)
唐·王涯
春来新插翠云钗,尚著云头踏殿鞋。欲得君王回一顾,争扶玉辇下金阶。
采茶女
清·蔡见先
前村残月尚朦胧,路入茶田第几重。叶露香黏纤指腻,花风凉袭小鬟松。短歌相答莺喉软,嫩色才抽雀舌浓。采得盈筐好归去,莫教野蝶尾行踪。
送入我门来·寄书
清·陈维崧
香茗才情,簪花模样,斜舒蜜色笺儿。霜毫才吮,早已泪如丝。楚天楼上湘娥倚,奈湘雨湘烟十二时。说与天涯游子,近日恹恹春病,生怕难支。为趁双鱼,无物寄相思。真珠滴向红绡满,怕绡.....
一落索(其一)双调
宋·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唐·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霜天晓角(其二)
宋·高观国
炉烟浥浥。花露蒸沈液。不用宝钗翻炷,闲窗下、袅轻碧。醉拍。罗袖惜。春风偷染得。占取风流声价,韩郎是、旧相识。
留别邦济
明·吴宣
道路周流已六年,又从名馆借高眠。非无一觉东周梦,黄鹤清风恋远天。
琳老送瑶花数叶云作香烧气甚清馥
宋·毛滂
璀璨谁将玉作春,天魔故恼老诗人。金炉送在东堂手,便有清香通四邻。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