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
写景
地点
离别
抒情
秋节
名胜
山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尔烈在清王朝时期的一次徒步旅行经历,从龙泉出发,最终抵达香岩寺的旅程。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旅途同伴的深情厚谊。首句“龙泉兹已别”,点明了旅程的起点,龙泉山作为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方,预示着即将展开一段新的旅程。接着,“送客水萧萧”一句,以流水声的“萧萧”形容离别的氛围,既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也表达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迢递来西岭,盘桓坐石桥”两句,通过“迢递”(遥远)和“盘桓”(徘徊)的词语,生动地展现了旅途的漫长与曲折,以及诗人在此过程中的悠然自得。石桥作为旅途中的一个具体场景,不仅增添了画面感,也象征着旅途中暂时的停留与思考。“陆茶方共饮,葛杖又相招”则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生活细节。与同伴共享陆地上的茶饮,体现了旅途中的温馨与和谐;而“葛杖”的使用,则是徒步旅行的常见装备,暗示了旅行的艰苦与坚持。这两句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旅途中的友谊与互助。最后,“僧指香岩寺,仙台路未遥”两句,将视线引向了旅程的目的地——香岩寺。僧人的指引,不仅为旅程增添了神秘色彩,也预示着旅程即将到达终点。同时,“仙台路未遥”一句,既表达了对未知目的地的好奇与期待,也暗含了对精神追求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旅途情景、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向往,是一幅生动的旅途画卷。

王尔烈

36首
别名仲方。祖籍河南,清乾隆、。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乾嘉时期的”关东才子”。《辽阳县志》称其“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16岁时,诗文、书法就已经蜚声遐迩了。26岁,参加了全州的童试,结果考中了拔贡生(秀才)。39岁,随同好友常纪到北京参加京师会试,未能及第。44岁,再攀蟾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结果考中贡士。经过殿试,中二甲一名进士。至此,夙愿已尝。清廷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侍读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