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灵
峰
寺
补
梅
庵
(
其
二
)
昔
闻
市
朝
隐
,
今
见
丘
山
性
。
循
隙
遵
荒
途
,
服
御
迫
从
政
。
高
怀
缅
前
修
,
倞
志
崇
逸
行
。
灵
峰
何
年
辟
,
山
寺
弥
幽
夐
。
故
老
厌
喧
嚣
,
颇
言
寄
觞
咏
。
风
雪
满
天
地
,
不
踏
孤
山
径
。
寒
葩
岂
终
荣
,
根
枯
随
岁
竟
。
三
椽
写
新
构
,
百
树
复
前
盛
。
障
岩
修
竹
密
,
凿
土
方
池
净
。
惬
心
在
寓
目
,
苍
翠
深
相
映
。
栖
止
爱
长
夏
,
非
必
悦
冬
令
。
沈
冥
契
妙
理
,
世
缘
绝
将
迎
。
幽
籁
发
清
虚
,
知
情
信
予
圣
。
地点
灵峰寺
咏物
梅花
怀古
哲理
抒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灵峰寺补梅庵的赞美。首句“昔闻市朝隐,今见丘山性”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倦,转向自然的追求。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循隙遵荒途”、“服御迫从政”等表达出对官场事务的疏离,转而欣赏“灵峰何年辟”的古老山寺,其幽深宁静令人向往。诗人赞赏山寺的古老与幽静,以及故老们的隐逸生活,“颇言寄觞咏”体现了这里的诗意氛围。然而,他并未完全放弃尘世,即使“风雪满天地”,也不愿错过“孤山径”。诗人认识到世间荣枯无常,但庵中的“寒葩”虽不持久,却仍有其美丽。新构的三椽小屋和繁茂的百树,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障岩修竹密,凿土方池净”则描绘了环境的清雅。诗人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感受到“苍翠深相映”的宁静与和谐,他更偏爱长夏而非冬令,因为这里能让他“沈冥契妙理”,超脱世俗的纷扰。最后两句“幽籁发清虚,知情信予圣”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契合,认为此处是领悟真理的圣境。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灵峰寺补梅庵的隐逸之美,流露出诗人对超然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哲理的感悟。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