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抒情
怀古
田园
地点
名胜
情感
思乡
赞美
山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中生活图景。开篇“胜地独湖山,满堂贮风月”两句,通过对山水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自然之美的理想境界,其中“独湖山”表明诗人独自居住在这片美丽的湖山之中,而“满堂贮风月”则形象地说明这里风光旖旎,甚至能够将风和月色囿积于室内。接下来的“歌舞太平气象,雪回云遏”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诗人通过“歌舞”的欢快场景传达了一种太平盛世的气息,而“雪回云遏”则描绘出一种天然界限,仿佛这里的人们与外部世界隔绝,只留下自然的变幻。“红鞋朱帽,隔岸唤船,芙蓉万叠”三句,则具体描绘了山中生活的情景。“红鞋朱帽”可能暗示着诗人或是他所见到的人物形象,而“隔岸唤船”则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至于“芙蓉万叠”,则通过荷花的层叠,增添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意境。“人稀到,这清绝”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一切美好景致的感受和评价。“人稀到”意味着这里人烟稀少,而“这清绝”则是对这种宁静生活的一种赞叹,表明诗人感到十分满足。紧接着,“因思旧事,庄敞平泉宅”两句,则转向了对往昔的回忆。诗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不禁会想起过去的事情,而“庄敞平泉宅”可能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居所,或许是现实中的一处安身之地。末尾的“莫与他人树石,对儿孙说。难全晚节, 不如一丘壑。住茅屋三间,任穷达”四句,则表达了诗人的生活哲学和对后世的嘱咐。他提倡不要去与别人争夺那些外在的物质象征(树石),而是应该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传承给子孙。对于“难全晚节”的担忧,他认为不如选择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住在简陋的茅屋中,无论贫穷还是显达,都能保持一份超然物外的心境。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美景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情,展现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人生哲学的独到见解。

王义山

188首
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精《易》学,善词赋。宋末进士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其诗学刘克庄,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八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卷一六六)。著《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元诗选》二集甲集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