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
居
晏
起
村
舍
少
闻
事
,
日
高
犹
闭
关
。
起
来
花
满
地
,
戴
胜
鸣
桑
间
。
居
安
即
永
业
,
何
者
为
故
山
。
朱
门
与
蓬
户
,
六
十
头
尽
斑
。
写景
村居生活
自然景观
哲理
情感
思乡
四季
夏天
地点
村舍
译文
村落里很少听到世俗纷扰,太阳高高升起时门窗依旧紧闭。
起身看时,地上已铺满落花,戴胜鸟在桑树间啼鸣。
居住安心此处便是永恒的家业,何必追问何处是原来的故乡。
无论是豪门还是简陋的草屋,到了六十岁头上都已生出白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牧歌般的宁静生活,诗人于濆以淡定之笔勾勒出一幅村居图景。开篇“村舍少闻事,日高犹闭关”表明的是一个远离尘嚣、消息闭塞的乡间世界,时间似乎在这里流逝得更为缓慢。接着,“起来花满地,戴胜鸣桑间”展示了诗人起床时所见到的景象——春日里花瓣飘落,如同地毯一般,而“戴胜鸣桑间”的意象,则让人联想到了成群的鸟儿在桑树间欢唱,它们或许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般自在地栖息。“居安即永业,何者为故山”则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满足与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这里,“居安”指的是安稳、平和的生活,“永业”意味着长久而持久的事业或生活。而“何者为故山”则是在询问,对于已经习惯并享受这种宁静乡村生活的人来说,何须再去怀念过去的山野呢?最后两句,“朱门与蓬户,六十头尽斑”,通过对比鲜明的两个场景——富人的“朱门”和贫者的“蓬户”来描绘社会上的不平等。但即便是这样,对于那些已经步入老年的村民来说,他们都已然地带着白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似乎都不再重要了。诗中通过对比与反衬手法,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享受自然之美的哲学态度。同时,也隐含了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
于濆
42首
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咸通二年(68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猜您喜欢
晚步
明·韩奕
客愁思散步,力疾下高堂。水暖知鱼乐,林幽识蕙香。无风花信少,不雨菜畦荒。解后西邻叟,闲谈到夕阳。
鹦鹉曲·溪山小景
元·冯子振
长绳短系虚名住。倾浊酒劝邻父。草亭前矮树当门,画出轻烟疏雨。看燕南陌上红尘,马耳北风吹去。一年年月夜花朝,自占取溪山好处。
以仁者寿为韵寿侍读节使郑少师(其二)
宋·陈起
岧峣阊阖云,蹀躞志鞍马。细毡侍珠旒,治道谈帝者。归来西湖滨,岸帻松盖下。秋渌晚涵山,挹以荐残斝。北第何三辞,泉石怀绿野。
苦雨行
明末清初·潘高
泥滑泥滑傍篱落,补屋补屋呼屋角。复有菰蒲深更深,村边尽日啼姑恶。风雨无赖送春归,江北江南水半扉。黄笠青蓑乘棹去,萋萋草长没渔矶。此时合闭茅堂坐,何堪更鼓他乡柁。四月沿溜下.....
香山来青轩
明·孙承恩
矗矗群峰列画屏,四时空翠落檐楹。青山与我皆无意,那得机心管送迎。
宿兴隆有感次韵
明·陈洪谟
行行夜郎界,冉冉夏初时。家山念非远,斗杓已屡移。所苦道路险,步屧凌廞?。草淫与溪瘴,睇望迷津涯。单车日南指,奔马倏西驰。悲笳隐新调,尘梦牵遐思。野人正东作,殷勤饰镃基。化.....
登谢客岩
宋·林景熙
巀嶭镇九斗,赑屃挟五丁。飞霞适何来,缥缈开殊庭。永怀谢康乐,坐啸山水城。旷代得真契,登临有馀情。松风洒六月,使我毛骨清。猿鸟亦仙意,人生胡营营。石麟卧荒麓,问此谁氏茔。野.....
夏夜二首(其一)
宋·陆游
露湿芙蕖冷,月明薝卜香。残醉吹欲无,飕飕发根凉。岂惟弃世事,形影亦相忘。空忆南山下,新秋射虎场。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