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地点
山水
抒情
秋节
名胜
山水田园
悼亡
抒情思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戴良游历龙山的所见所感。首联以"昔闻"和"今觅"引出对龙山的向往与探寻,接着通过"泛江"和"入遥树"展现了沿途的景色变化,从水路到陆路,由近及远。诗人细致描绘了龙山的岩彩斑斓,如泣如诉的甘露,以及雨后高峰耸立的景象。在游览过程中,诗人表达了对美景的深深喜爱,"好山殊未历,游子已多趣",流露出对未知山水的探索欲望。然而,他更愿意在此地停留,享受宁静的环境,暂时忘却尘世烦恼。龙山的佛庐和云阁又增添了超凡脱俗的气息,诗人选择在雨后和秋暮时分登临,感受自然与宁静。诗中"意同疏木寒,兴逐惊乌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表达心境的清冷与鸟儿振翅的动态,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富有生机的氛围。随着天色渐暗,晚钟悠扬,诗人沉浸在这幽静之地,不愿离去。最后,他向山下的隐士告别,承诺将来会再次来访。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龙山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戴良

310首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