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鸿
怀
写景抒情
秋怀
咏物怀古
抒情
秋意
咏物情感

赏析

这首《点绛唇》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期的女诗人吕惠如所作,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凄凉景象与内心深处的愁绪。“瞑入高楼,西风又送砧声暮。” 开篇即以黄昏时分的高楼为背景,西风送来的捣衣声在暮色中回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砧声,古代妇女在秋日里为远行丈夫准备冬衣时,会将衣物放在石板上用木棒敲打,使其平整,这一声音在夜晚显得格外悠长,触动着游子的心弦,也引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断鸿来去。云暗江天路。” 接着,诗人笔下的景象更加辽阔,断续的鸿雁在空中飞翔,它们的踪迹时隐时现,仿佛在诉说着旅途的艰辛和孤独。而此时的天空被乌云遮蔽,江面与天际连成一片,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遥远和迷茫,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郁。“象管鸾笺,不赋销魂句。” 这一句中的“象管”指的是象牙制成的笔,“鸾笺”则是华丽的纸张,两者都是文人用来书写诗歌的珍贵工具。然而,在此刻,诗人却无法用这些美好的事物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因为她的思绪已被愁云笼罩,无法写出令人心醉的诗句。“秋怀苦。愁风愁雨。人是芭蕉树。” 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楚。秋风秋雨,不仅让自然界的景物显得萧瑟,更让诗人的心情变得沉重。她自比为一棵被风雨摧残的芭蕉树,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秋日里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对生活困境的深深感慨。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秋日凄凉景象时的内心世界,既有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也有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无奈与哀愁,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猜您喜欢

渔家傲(其二)
宋·吕渭老
昨夜山空流石乳。道人妙手亲拈取。未欲凌云归洞府。清风举。大千一叶同掀舞。笑把须弥挝破鼓。东山云作西山雨。我欲住庵无拄斧。君相许。三更明月湖心午。
咏荆轲
魏晋·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
閒情四章(其三)
清·姚燮
风过高梧月过墙,絮离萍合费筹量。谁嫌小鸟难同命,不种愁花已断肠。冷睇接襟寻堕泪,疏鬟贴褥腻温香。昆崙已死人间侠,枉盼天星数角张。
仁化锦石岩(其二)
明·符锡
迢迢石寺问丹丘,楚楚芳洲乱碧流。徙步下方云巳合,抬头绝顶雾初□。风泉缭绕来钧奏,猿鸟依稀识故侯。莫道参军能摆俗,吏情吾巳付天游。
吹箫图为刘海阳赋吹箫图为刘海阳赋
元末明初·刘永之
曾引双飞綵凤来,紫琼镂管上箫台。于今无复人间梦,一曲閒吹坐碧苔。
秋怀(其一)
清·纪逵宜
秋意在何许,飒飒庭树枝。金风消息来,遂使群心夷。缅焉念昔人,行乐长苦迟。百岁岂不多,半为炎凉摧。驾言谋远游,及此清秋时。千里无同心,梦魂飞向谁。
南歌子
宋·黄庭坚
诗有渊明语,歌无子夜声。论文思见老弥明。坐想罗浮山下、羽衣轻。何处黔中郡,遥知隔晚晴。雨馀风急断虹横。应梦池塘春草、若为情。
会稽杂咏七首(其六)
明末清初·彭孙贻
谢公携伎去,高卧东山云。閒从誓墓客,曲水弄鹅群。深洞蔷薇发,朱明首荣芬。青松拂高麈,风流疑对君。何当揖支许,登眺共斜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