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强附会
拼音
qiān qiáng fù huì
释义
牵:拉;附会:把无联系的事物生硬地拉扯到一起。把不相干的事物硬拉在一起;说成彼此相干。
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11回:“后儒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解析
“牵强附会”与“穿凿附会”有别:“牵强附会”侧重于表示把不相关联的事拉在一起十分勉强;“穿凿附会”侧重于表示硬要把讲不通的讲通。
示例
揣古希腊哲人,似不无微知此意者,而厥后则牵强附会之说大行。(鲁迅《坟 人之历史》)
典故
“牵强附会”原作“牵合附会”,典故出自〈通志总序〉。《通志》是宋代郑樵所写的一部讲典章制度的政书,他在该书的序里提到:自然现象变化多端,人间的福祸也都难以测知,人如何能将某些纯属于自然现象的变异,与人世福祸连系起来?且必然视为是福祸降生的症兆呢?然后代史官却都好将此种自然现象与人事变化结合起来解读,西汉时候的董仲舒尤其是如此,如《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鲁襄公)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为礼义将大灭绝之象也。时吴子好勇,使刑人守门,……后阍戕吴子。”对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日有食之”这条资料,董仲舒将“日食”这种自然现象,视为是“礼义将大灭绝之象也”,后来更举出襄公二十九年时,吴子余祭死于守门者之手来加以证明。像这种情形,郑樵即认为是“牵合附会”,没有道理的。后来“牵强附会”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生拉硬扯,勉强凑合的情形。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