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棋不定

拼音
jǔ qí bù dìng
释义
举:拿起;拿着。拿着棋子不知道该怎么下。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对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从命的小小的胡杏,他们却是举棋不定。(欧阳山《苦斗》七十八)
典故
“举棋不定”本指下棋时,不能决定下一步怎样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一个故事:春秋时,因为无道被驱逐在外的卫献公,派使臣来和宁喜商议回国复位的事情,宁喜同意了。大叔文子听到之后就说:“唉!《诗经》有言:『我自身都不见容于人,哪里还顾得到我的后代?』宁喜可说是不顾后代的人。怎么可以答应这件事呢?君子行事要考虑周密,《书经》上说:『凡事自始至终都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才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之中。』《诗经》也说:『要日夜努力不懈,全心全意地侍奉国君。』今天宁喜对迎立国君复位这事的态度还不如下棋来得慎重,他怎能免除祸害呢?下棋的人如果拿著棋子却不知道下在哪里好,就无法战胜对手,更何况是迎立国君这样的大事而无法拿捏恰当?他一定免不了灾祸。九世相传的卿族,若这样一举被灭掉,真是太可悲了!”果然,卫献公回国重登王位之后,便找了个借口,把宁喜全族给灭了。后来“举棋不定”就用来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人宁殖将国君卫献公驱逐,另立公孙剽为国君。临终前嘱咐儿子宁喜去齐国接回卫献公。宁喜去看望了卫献公表示愿意帮他回国。大夫大叔仪事后对宁喜说:“你这样举棋不定会招致大祸的。”卫献公回国后就杀了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