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荡不羁

拼音
fàng dàng bù jī
释义
放荡: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羁:约束。形容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出处
晋・王隐《晋书・王长文传》:“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
用法
动宾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解析
见“放浪形骸”。
示例
平时与一班好朋友,只以诗酒娱心,或以山水纵目,放荡不羁。(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典故
“放荡不羁”系由“放荡”及“不羁”二语组合而成。 “放荡”是出自《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东方朔是西汉武帝时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具有文学才能之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在其中。武帝看了东方朔的自荐书后,赞赏他的气概,就命令他在公车署中待诏,俸禄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见。后来因为他临危不惧,机智应变,不畏君权的作风,被任命为常侍郎、太中大夫,得到武帝的信任。此处是说东方朔上书给武帝,提出耕战以强国的建议,并且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官职而申诉。其行文用语可比美商鞅、韩非,“指意放荡”─语意流畅而不受拘束,写了数万言,最后仍然没有被重用。 “不羁”则是出自《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邹阳,西汉时齐国人,和当时的羊胜、公孙诡同为梁国孝王的门客。羊胜等人因为嫉妒邹阳的才能,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孝王很生气,就把邹阳交付官吏办罪。邹阳担心死后要承担莫须有的罪名,于是就在狱中上书梁孝王,列举许多古代的君王、贤人,他们彼此之间的信任或猜忌,都为国家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而当今的国君,也沉湎于阿谀谄媚的言词之中,牵制于姬妾近侍的包围之下,使得“不羁之土”─那些贤能而不受拘束的士人,宛如良马与牛同槽共食一样,贤愚不分。这也是周朝隐士鲍焦之所以对世道忿恨不平,对富贵毫不留恋的原因。因此他劝谏梁孝王,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应该与贤臣们肝胆相照,共同治理国政。梁孝王在看了这封书信后,就派人把邹阳放出来,并且成为他的贵宾。后来“放荡”和“不羁”典源被合用成“放荡不羁”,用来指豪放而不受拘束。又被用以形容行为放纵随便,不加检点。
故事
晋朝时期,王长文自幼刻苦好学,性格孤僻,放荡不羁,从不把州府的征召放在眼里。州里召他为别驾,他偷偷地出走。他闭门不出潜心写字,他著书四卷《通玄经》。晋武帝时四川天旱,官府开仓借粮,他借了很多无法偿还而惹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