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
拼音
sān sī ér xíng
释义
三:再三;表示多次;思:考虑;行:行动。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解析
“三思而行”和“深思熟虑”都有“反复地深入考虑”的意思。但“三思而行”重在反复考虑成熟后再去做;既有考虑的意思;也有做的意思;而“深思熟虑”重在考虑的深入和成熟;不包括做的意思。
示例
宋 辛弃疾《哨遍》词:“嗟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
典故
季文子是鲁国的三家大夫之一,掌握著鲁国的实际政权。虽然他地位显赫,但平时的生活却十分节俭,据说他的家中没有人穿锦帛料子的衣服,都只穿布衣;马厩里的马也只喂食草料,不给牠们吃粟米,至于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具也都只讲求实用,而不重视他们是否精美名贵。因此人们都说季文子是个既廉洁又忠诚的人。季文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做事十分谨慎,往往一件事要想了又想才能决定。季文子死后,有人对此传述。孔子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就说:“再,斯可矣!”孔子认为季文子小心谨慎固然是优点,但太过小心以致犹豫不决,做事没有效率,反让优点变成缺点,所以孔子说:“一件事想两次就够了。”后来“三思而行”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谨慎行事。
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即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与不做。孔子都不赞同他的观点,认为只要再思就行,如果三思就会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不过看问题应该是一分为二,客观地分析问题。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