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无伦次

拼音
yǔ wú lún cì
释义
伦次:次序;条理。话讲得颠三倒四;毫无条理。
出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第七卷引《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论次,而意若贯珠。”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解析
“语无伦次”与“颠三倒四”有别:“语无伦次”运用于讲话、写文章等与“语”有关的事;“颠三倒四”适用范围广;重于颠倒错乱。
示例
他语无伦次地向周围的人诉说自己的遭遇。
典故
“伦次”是指次序、等第。一个人说话没有次序,颠三倒四,自然是毫无条理,令旁人难以理解。苏轼(公元1038—1101),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诗、词、文、书、画均有名,为文雄浑奔放,诗亦清疏隽逸,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卒谥文忠。苏轼在惠州期间,有一位名叫惠诚的僧人,在前往浙东之前来拜访他。苏轼想到吴越一带平日与他交好的僧人,便写了一封信,列了一份名单,托惠诚顺道前去拜访他们,以解相思之情。信末苏轼自谦道︰“因为我喝醉了,所以写来次序混乱,语无伦次的,还请见谅。”后来“语无伦次”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说话颠三倒四,毫无条理。
成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