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在焉
拼音
xīn bù zài yān
释义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汉语助词;相当于“于此”。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解析
“心不在焉”和“心猿意马”都含有“心思不专注”的意思。但“心不在焉”是偏重心思不在这里;形容思想不集中;“心猿意马”偏重于心思不定如同猿跳马奔一样;形容一会想这;一会想那;心思变化无常。
示例
讲话时做腔做势,而又带着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似乎都是纨绔子弟的特征,普遍而一律的。(柔石《二月》六)
典故
《礼记》是阐发《仪礼》经义的书。《礼记》本为许多有关于“礼”的单篇文章,内容或言哲理,或论政治制度,或记礼乐器物,或述生活仪节,是儒家的礼学要籍。〈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将它由《礼记》抽出,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为之作注,撰成《四书章句集注》。典源此段在说明正心修身的道理。所谓修身在正其心,就是自身有所愤怒、恐惧,或是有所嗜好喜乐、忧患,内心就不能端正。心不在其位,那么看也像没看见,听也像没听见,连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这就说明了修养自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后来《礼记》原文中的“心不在焉”演变为成语,被用来比喻心思不集中。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