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始无终
拼音
yǒu shǐ wú zhōng
释义
有开始;没有结尾。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出处
汉・扬雄《法言・孝至》:“或问:‘德有始而无终与有终而无始也,孰宁?’”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解析
“有始无终”和“有头无尾”;都含有“办事不彻底”的意思。常可通用。但“有始无终”是直陈性的;不可指文章、故事等没有结尾。
示例
我们做事情不要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典故
《诗经・大雅・荡》这篇诗的〈诗序〉作者,一般认为是召穆公所作。召穆公有感于周朝王室败坏,在位的周厉王又暴虐无道,作者于是假借文王的语气,列举商朝纣王种种恶行,借以作为周朝君王的警惕。〈荡〉诗的第一章说到:伟大的上帝,替人民选立了君王。当君王暴虐无道时,他的命令也就邪僻不正,以此教导百姓,都变得没有诚信。每个国家建立初期的君王,没有不好的,但是很少能好到底的,到了后来就会出现败坏先人祖业的君王,导致国家走向败亡之途。后来“有始无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做事半途而废,不能贯彻到底。另外《战国策・秦策五》有一段文字,举智伯、夫差、梁惠王三人,能始不能终之例,以证“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以参看。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