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

拼音
yán bù yóu zhōng
释义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实意;指心口不一。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解析
“言不由衷”和“口是心非”;都指心口不一致。但“言不由衷”多形容以敷衍为目的;不坦率;形容虚伪欺骗时成分要轻得多;“口是心非”多形容虚伪欺骗的言行。
示例
清 龚自珍《对策》:“进身之始,言不由衷。”
典故
“言不由衷”原作“信不由中”,指诚信不由中,信,人言也,亦言不由中意。春秋初年,周平王性格软弱,王室政权完全掌握在诸侯国的郑武公和其子郑庄公手里。对于这样的情况,周平王常常觉得不安,所以想将部分权力转移到虢公手上。郑庄公得知后,前往质问,周平王慑于庄公的气势,只好赶紧否认,并且与郑国交换人质以示诚信。但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便真地将政权移转到虢公手里。郑庄公大为愤怒,于是强夺了周朝两座城池所收成的作物以示报复。周、郑两国从此交恶。史家对这件事的评论是:如果承诺不是发自于内心,即使强留人质作为抵押,仍然无法保证彼此能信守约定。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循礼法,即使没有任何抵押物,也不会破坏盟约。后来“言不由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言词与心意相违背,今则多泛指心口不一,虚应敷衍。
故事
春秋时期,诸侯郑国的实力强大,郑庄公任周朝的卿士,执掌朝廷大权。周平王想让虢公忌来取代郑庄公管理朝政,郑庄公就去威胁周平王,周平王只好违心说没这回事,双方交换儿子做人质。周桓王时也是如此,后来郑国强行侵吞朝廷公粮。
成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