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
拼音
yǐ mào qǔ rén
近义词
反义词
释义
以:根据;凭据;貌:外貌;取:衡量、判断。根据人的外貌衣着来判断、衡量其品质能力的高下。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
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说,但也只怪我们以貌取人,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了。(郭沫若《涂家埠》)
典故
“以貌取人”原作“以容取人”。《史记・孔子世家》提到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通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则有七十二位,而关于这七十余人的姓名、事迹都一一被记录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此外,一些与儒家关系密切的文献,如《大戴礼记》、《孔子家语》,甚至先秦法家的《韩非子》也都可看到孔子弟子的相关记载,只是内容有时会有些出入。如〈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澹台灭明,字子羽。他因为“状貌甚恶”,想要跟随孔子学习时,孔子从外表加以判断,认为他的资质低下,才能不高。然在跟随孔子后,致力于修身,努力实践儒家之道。后来,澹台灭明到南方阐扬儒说,弟子有三百多人,名声传遍各个诸侯国。孔子听了这些事后,就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段故事在时代较早的《韩非子・显学》里就已说到,澹台灭明有著君子般的仪表,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品行与容貌不相称。而宰予虽然谈吐不凡,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与辩才不相称。因此孔子感叹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史记》和《韩非子》对澹台灭明的记载虽然完全相反,但最后孔子的结论却是相同的,就是如果以容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行、才能,就会像对子羽一样,产生误判;如果以谈吐来衡量一个人的智慧,就会像对宰予一样,产生误判。后来“以貌取人”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以容貌仪表作为评断或选取人才的标准。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对他很冷淡,他只有离开孔子回去自修,后成为有名的学者。而学生宰予长得很好,但不学无术,不久就被齐王处死。孔子感慨地说:“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凭人说话来衡量别人。”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