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喜功

拼音
hào dà xǐ gōng
释义
好:爱好;喜欢;功:功绩;成就。原指封建帝王喜好扩大疆土;炫耀武功。后指做事冒进浮夸;图大贪功。
出处
北宋《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示例
你在人前夸大嘴,说我怎样的好大喜功。(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典故
“好大喜功”系由“好大”及“喜功”二语组合而成。“好大”见于《管子・侈靡》。这篇作品里提出了国家可能陷入危难的一些因素,一个国家很小,但却妄想行大国之政,虽行仁政而不见功效,但又不曾断绝与其他国家相互争名的念头,这只是自寻苦恼罢了。更何况还热衷于积聚武力,并且想借此兼并其他列强,如此自然会招来祸害,最终必然造成百姓安居后,又流离失所。再者,假使君主疏远自己的亲戚而亲近外人,企慕仁政而谋略又多所泄漏,轻贱小事而不做,只想要做不切实际的大事,如此一来就会造成国家的危难。这里的典源用了“好大”。“喜功”见于《说苑・卷六・复恩》。内容叙述魏文侯攻打中山国,乐羊担任将军,攻下中山国后,回国向文侯报功,脸上带著志得意满的神气表情。此时魏文侯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员,将所有群臣宾客所上奏的书表都拿进来。魏文侯让乐羊自己去看这些书表,内容全是责难攻打中山国这件事。看完后,乐羊立即转身退下,面向北,朝文侯拜了又拜,说:“中山国所以被攻取,不是我的力量,全是君王您的功劳啊!”这里的典源用了“喜功”。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好大喜功”,用来指行事作风铺张浮夸,不切实际。
故事
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又向汉室要求和亲,汉武帝采纳王恢的假和亲的意见,就派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大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又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武帝是一个想做大事、统一天下的人,国家渐渐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