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理得

拼音
xīn ān lǐ dé
近义词
释义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安:安静;安然;理:情理;得:适合。
出处
清・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解析
“心安理得”和“问心无愧”;都含有“自己认为做的事都合乎情理;心理很坦然”的意思。但“心安理得”偏重在按情理办事;心里坦然;多用于当事者心情的流露;“问心无愧”偏重在凭良心办事;扪心自问不心亏;多用于当事者的心理活动。
示例
到后来忘却了真,相信了谎,也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了起来。(鲁迅《病后杂谈》)
典故
“心安理得”这句成语说明做事的时候,如果觉得心中坦然无所愧咎,所做所为就一定可以获得合理的说解。“心安”是“理得”的前提,心要不安,理就难得。在《论语・阳货》篇记载了一段孔子学生宰我来向孔子请教“三年之丧”的问题。宰我认为因父母之丧,当子女的要守三年的孝,都不能为礼作乐,礼乐岂不是会因此而失传?所以他觉得守一年丧应该就够了。孔子就反问他:父母丧不到三年,当子女的就吃好的,穿好的,心会安吗?宰我说:“安!”孔子就说:“你要能感到心安,你就去做吧!”孔子认为处事的时候,只要心里不会觉得不安,就一定可以说解,宰我既然可以觉得心安,当然一定有他的道理存在。一般人都是受到父母三年的褓抱提携,所以为父母守丧三年,今天宰我认为只要为父母守丧一年就够了,是以孔子不禁要怀疑宰我年幼时,是不是也和常人一样,享有父母三年褓抱提携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