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
拼音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释义
原指两袖迎风而起;飘飘扬扬的姿态。后比喻做官的时候;十分清廉;除 衣袖中的清风之外;别无所有。现也指清贫;没有财产。也作“清风两袖”。
出处
元・魏初《送杨季梅》诗:“父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
他一生为官两袖清风,深受群众爱戴。
典故
高文秀,元代杂剧家,所作《遇上皇》这出杂剧共四折,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内容是叙述平民赵元在上京途中偶然替微服私访的宋太祖解围,因而免去延误送达文书被处死的命运,并当上了东京府尹。典源取的这一段是写喜好饮酒的赵元觉得,糯米酿的粗酒,比香醇的美酒还要好喝,喝了之后整个人清爽舒畅,瓶中还不时的散发出阵阵酒香。“两袖清风”可能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句成语,就用来形容喝茶或饮酒后清爽舒畅的感觉。 + 元代陈基所作的〈次韵吴江道中〉诗,写到:“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诗中描述才刚出门,迎面而来的清风就灌入衣袖中,只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他拄著手杖伴随月光漫步到长桥。“两袖清风”可能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句成语,就用来形容潇洒飘逸、超脱凡俗的样子。 + “两袖清风”原作“清风两袖”。明代广泛流传一则关于于谦为官清廉的故事,内容是说于谦之前的河南官吏在回京城议事时,都会顺便带点绢帕、磨菇之类的地方特产,当作交际应酬的礼品。可是于谦在当河南巡抚时,每次回京城议事都不曾带任何珍贵的物品去馈赠权贵,借以拉拢关系,还写下一首〈入京〉诗说道:“那些地方特产本是供人民享用,只因官员强行搜括反使人们遭殃。回京时,我是什么也没带,只有『清风两袖』去朝见天子,免得老百姓来道短说长。”后来“两袖清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作官廉洁,毫无贪赃枉法之事。
故事
明朝监察御史于谦为官十分清廉,从不收受老百姓的财物,而当时的官场十分腐败。于谦在任巡抚期间回京什么也没有带,特带《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