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
听
词
匣
中
取
镜
辞
灶
王
,
罗
衣
掩
尽
明
月
光
。
昔
时
长
著
照
容
色
,
今
夜
潜
将
听
消
息
。
门
前
地
黑
人
来
稀
,
无
人
错
道
朝
夕
归
。
更
深
弱
体
冷
如
铁
,
绣
带
菱
花
怀
里
热
。
铜
片
铜
片
如
有
灵
,
愿
照
得
见
行
人
千
里
形
。
民间习俗
抒情
译文
从箱中取出镜子告别灶神,华丽的衣物遮盖住明亮的月光。
昔日它常照亮我的容貌,今夜却悄悄倾听远方的消息。
门外漆黑行人稀少,无人误以为我每日早晚归来。
深夜里我虚弱如铁,只有绣带和菱花图案的衣襟还带着暖意。
铜镜啊,但愿你如有灵性,能映照出千里之外行人的模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廓的《镜听》。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描绘一个女子在夜晚独自取镜和倾听外界消息的情景,表达了她内心的寂寞与期待。“匣中取镜辞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开篇两句,设置了一种神秘而又有些许忧伤的氛围。女子从匣中取出镜子,这个动作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是对现实孤独生活的一种逃避。而“辞灶王”则增加了诗句的神秘色彩,仿佛女子与某种超自然力量有所交流。紧接着,“罗衣掩尽明月光”则描绘出了一个柔和而又略带哀伤的画面,月光被罗衣遮盖,暗示着女子对外界光亮的排斥,同时也映射出她内心的阴郁。“昔时长著照容色,今夜潜将听消息。”这里,诗人通过对比昔日与今夜的不同,表达了女子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昔日镜中映出的容颜,是那么光彩照人,而今夜,却只能在黑暗中倾听着外界的声音,这种对比强烈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情感变化。“门前地黑人来稀, 无人错道朝夕归。”这两句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又有些许凄凉的夜晚场景。门前的土地因缺乏光照而显得格外昏暗,行人稀少,甚至没有人在路上交错,这种寂寞的氛围与前文女子独自倾听消息的情形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深夜的孤独感。“更深弱体冷如铁,绣带菱花怀里热。”这两句则通过对比身体外在的冰冷与内心深处的温暖,进一步揭示了女子复杂的情感状态。外界的寒冷与她身体的弱不敌寒形成鲜明对照,而心中的绣带菱花却如同一股温泉,给予她内心的慰藉。“铜片铜片如有灵,愿照得见行人千里形。”结尾两句,诗人表达了女子对于镜子的渴望和期盼。即便是铁一般冷酷的铜片,如果也有灵性,那么她希望能够通过它看到千里之外行人的身影。这不仅是一种对远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孤独命运的一种抗争。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精妙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一个女子在夜晚的寂寞与期待,以及她内心深处的温暖与外界冷酷之间的矛盾。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二)蒸茧
宋·王千秋
比屋烧灯作好春。先须歌舞赛蚕神。便将簇上如霜样,来饷尊前似玉人。丝馅细,粉肌匀。从它犀箸破花纹。殷勤又作梅羹送,酒力消除笑语新。
秋夜独坐闻里中鼓吹声
宋·陆游
收尽浮云见素娥,青天脉脉映明河。时平里巷吹弹闹,岁熟人家嫁娶多。高会不知清夜永,散归想见醉颜酡。小窗灯火晶荧处,也有人赓七月歌。
授衣歌
唐·李子卿
天之高兮无不覆,君之大兮无不祐。生人殖物,既庶且富。尔在于时,尔茅于昼。霜始降兮女工就,岁时穷兮寒衣授。
迎龙曲
明·胡奎
朝迎龙,暮迎龙,旱火烧天龙在宫。县官投牒石潭中,山南山北鼓逢逢。蜿蜒跃入杨枝水,山云一缕随龙起。龙未离山雨到城,城中三日不得晴。明朝打鼓送龙去,愿龙十日行一雨。种田有水刈.....
观社行
宋·刘克庄
吾家世南折简呼,有日曷不见子都。牵衣况复幼吾幼,闭户大似愚公愚。鲜妆袨服出空巷,钿车绣毂来塞涂。展乌丝栏拥小玉,设锦步障盛绿珠。尔时病叟亦随喜,携添丁郎便了奴。非惟儿童竞.....
辛亥守岁
明·张萱
三径萧条两鬓皤,尊开柏叶老颜酡。驱除虚耗何须尽,货买痴呆莫厌多。却笑儿童争媚灶,欲呼乡里共迎傩。焚香细祝神荼辈,为护蓬蒿旧雀罗。
竹枝词四首(其三)
明·邓云霄
黄牛白马上艰辛,崖下盘涡泡里身。齐唱竹枝牵百丈,烧钱浇酒赛江神。
述意十六章(其十四)
清·姚燮
矫诳启女巫,设灯祀猫鬼。不惜颡汗多,泥牛曳其尾。未俟传檄诛,大路有公诽。倾屋难手扶,君子恻焉悱。须知荡坦区,皇风布昭韪。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