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
节日
冬季
农家庆贺丰收
古代民间活动

译文

朔风初起,玄冥之节到来,天气寒冷,牛斗星宿显现。
宴会上欢声笑语,人们聚在一起饮酒。此时正是万宝丰收的好时节。
农夫们筑好打谷场,农官们收集粮食入仓,上下欢庆丰收。
享用黍米和彘肉,味道应该是咸的。天上的虹藏起来,预示着寒冷的冬季来临。
驾着铁色的骊马,野鸡沉入海底成为蜃(传说中的珍奇之物),麋鹿的角在林薮中自然脱落。
向庙堂献上祭品鱼,不再使用冰来保鲜。渔夫的鱼篓也被冻住无法使用。
合奏的音乐老师大吹奏起来,对老人的关爱不减。
屈指一算,黄钟大吕的乐律即将到来,年末的时候可以尽情享受。
半夜时分阳气初生,天心复归本位,冬至之后的日子更加长久。
等待着嘉平节过后,江河两岸将会有更多的梅花和柳树盛开。

赏析

这首《十二时》是清代诗人陆求可所作,描绘了冬至时节的景象与农事活动,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深邃的哲学思考。首先,“朔风初、改玄冥节”,开篇即点明冬至时节,北风初起,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接着“天气寒凝牛斗”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冬夜的寒冷,牛斗星宿被严寒凝固,营造出一种肃穆而静谧的氛围。“好宴乐、豳风朋酒”则引出了冬至的传统习俗——聚餐宴饮,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智慧。接下来的“万宝告成时候。田畯筑场,农师纳稼,上下欢为寿”,描述了农民们在冬至这一天庆祝丰收,筑场纳粮,共享喜悦的场景,展现了农耕文明中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与庆祝。“食黍彘、其味宜咸,天上虹藏,闭塞渐交子丑”这一句,通过食物的描述和自然现象的观察,进一步渲染了冬至的气氛,暗示着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驾铁骊、雉沉为蜃,麋角解于林薮”描绘了冬至前后动物行为的变化,铁骊(可能是指某种交通工具)的使用,雉鸟化为蜃(古代传说中的海市蜃楼),麋鹿角的脱落,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生命的循环。“荐庙尝鱼,休教冰盛,冻断渔郎笱”则转向了祭祀与渔业活动,通过祭拜神灵、品尝鱼类,以及对冰封湖泊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合乐师大吹,缀恩不弃白叟”强调了音乐与敬老的重要性,通过音乐的演奏和对老年人的关怀,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与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屈指来、黄钟大吕,岁暮尽堪消受。半夜阳生,天心来复,至日看长久”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祝福,黄钟大吕象征着正气与和谐,预示着新的一年将充满希望与生机。最后,“坐待嘉平过,渡江又多梅柳”以对未来的展望结束,嘉平是古代对冬至的别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春天,渡江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梅柳的出现则预示着新生命的萌发,整个画面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综上所述,《十二时》不仅是一首描绘冬至时节景象的诗歌,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展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猜您喜欢

除夜客怀
明·浦源
火冷空斋夜掩霜,明朝新岁在殊方。故乡亲老谁相守,独对寒灯泣数行。
正月三日饮玉成宅得冬字
明·左光斗
庭院深深乐事重,雨馀滑屐更相从。屯云古树依城湿,著席寒梅照眼浓。语燕流莺声渐遍,远山高阁望全封。醉来忘却经三日,谈笑依稀似去冬。
乙未除夕有以守岁烛相饷戏占
明末清初·彭孙贻
绛蜡携相赠,空亝暝色开。不知残腊尽,止觉寸心灰。刻句吟难就,追游兴未回。灯花应解笑,此夕鬓丝催。
绍兴以后蜡祭四十二首·大明位酌献用《择安》
宋·郊庙朝会歌辞
肇禋备祀,教民美报。时和岁丰,奉醴以告。惟照临功,等于载焘。酌献云初,明神所劳。
长至日祀天圜丘有述四章
清·玄烨
于穆天縡,鉴观惟赫。播物无私,佑于有德。高皇受命,膺符阐绎。丕显太宗,廓图登绩。眷我皇考,九围是式。克享天心,立民之极。洪惟景运,集于渺躬。南谐北燮,君兹万邦。夙夜敬止,.....
甲寅除夕感逝·自延绍山庄抚棺归车中口占
清末近现代初·康有为
岁尽凄凄穗帐风,人间万事总成空。玉棺长卧思天上,环佩归来只梦中。归国因缘六月息,环球形影七年同。从今沧海看明月,怕听胡笳奏落红。
元旦
宋·艾性夫
不管髼松雪满颠,笔床茶灶度年年。穷愁博得长清健,多折梅花供老天。
己巳岁除作(其一)
明末清初·屈大均
避地飘摇未定栖,贫家骨肉满中闺。去年左氏三媛在,明岁商瞿五子齐。梅实早从冬至结,莺雏休待立春啼。街头花胜无钱买,黄口牵衣向小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