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达
驩
州
自
昔
闻
铜
柱
,
行
来
向
一
年
。
不
知
林
邑
地
,
犹
隔
道
明
天
。
雨
露
何
时
及
?
京
华
若
个
边
。
思
君
无
限
泪
,
堪
作
日
南
泉
。
写景抒情
地点抒情
思乡情感
怀古
惜时
写景
译文
自从听说有铜柱这个地方,我已经行走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我还不了解林邑这个地方,但我知道它距离我们的目的地还很遥远。关于雨露何时能洒落在这里,我心中充满疑问。
京城和这里相差多远呢?我对你的思念之泪无尽,仿佛这泪水可以汇成日南的泉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开篇"自昔闻铜柱,行来向一年",诗人提及自己听说过古时用铜柱标记边疆的地方,如今却亲身前往那里已经一年有余,表达了时间流逝和旅途的漫长。接着"不知林邑地,犹隔道明天",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目的地位置的不确定以及与外界交流的困难,即便是在一个相对开通的时代,信息传递也是慢速且不畅的。"雨露何时及?京华若个边"一句,则是诗人对于天气变化和自然恩泽到来的渴望,以及对遥远首都(指长安,即今西安)的怀念。这里的"雨露"象征着自然界的滋润,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干涸与孤独。最后两句"思君无限泪,堪作日南泉",则是诗人的情感宣泄。诗人在深切思念亲友之时,眼泪如溪流一般不息,而这种哀愁的情绪,如同古代传说中的日南泉(据说能使饮用者产生无尽的悲伤),足以形成一股长久的悲伤之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与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思念,以及对于信息传递困难时代的无奈。
沈佺期
154首
沈佺期(约656—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沈宋”。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编诗三卷。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晚行舍后
宋·陆游
略彴东边一径深,杖藜行饭当登临。稷山并海出遥碧,禹穴生云成暮阴。残岁自兴游子感,少年谁解老人心。归来灯火参差夜,倦倚胡床续短吟。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渚宫春日因怀有作
唐·齐己
旧业树连湘树远,家山云与岳云平。僧来已说无耕钓,雁去那知有弟兄。客思莫牵蝴蝶梦,乡心自忆鹧鸪声。沙头南望堪肠断,谁把归舟载我行。
苦水题壁
清·李銮宣
黄泥垩屋粪围墙,来自伊吾古战场。客子装车先载水,旅人投店似分房。□更漏静风鸣镝,马角春寒夜陨霜。坐久莫争牢落感,浮生何处不他乡。
酌酒与裴迪
唐·王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灯
唐·李商隐
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花时随酒远,雨后背窗休。冷暗黄茅驿,暄明紫桂楼。锦囊名画掩,玉局败棋收。何处无佳梦,谁人不隐忧。影随帘押转,光信簟文流。客自胜潘岳,侬今定莫愁。固.....
经古观有感
唐·李中
古观寥寥枕碧溪,偶思前事立残晖。漆园化蝶名空在,柱史犹龙去不归。丹井泉枯苔锁合,醮坛松折鹤来稀。回头因叹浮生事,梦里光阴疾若飞。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