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
古
八
首
(
其
三
)
上
山
采
薇
蕨
,
侧
径
多
幽
兰
。
采
之
不
盈
握
,
欲
寄
道
里
艰
。
沈
忧
念
故
人
,
长
夜
何
漫
漫
。
芳
馨
坐
销
歇
,
徘
徊
以
悲
叹
。
写景抒情
采薇
自然
情思
情感
表达离愁别绪
咏物寄情
译文
1、我走上山去采薇蕨,小路两旁生长着许多幽兰。
2、采了又采却总也采不完,想寄给远方的朋友却路途艰难。
3、我内心忧虑思念着故人,长夜漫漫何时能到天明。
4、美好的时光就这样静静消逝,我心中充满徘徊与悲叹。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拟古八首(其三)》。诗中描绘了主人公上山采薇蕨,途中偶遇幽兰,却因无法满手而感到遗憾,想要寄给远方的朋友。然而,忧愁和对故人的思念使得夜晚显得格外漫长。花香虽美,却终会消逝,诗人因此而徘徊悲叹。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自然美景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中,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人性和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
朱熹
1440首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猜您喜欢
闻蛩
宋·张方平
惨澹霜风月色寒,愁人无寐坐閒轩。别听一部凄凉曲,几种秋虫咽草根。
临池闲卧
唐·白居易
小竹围庭匝,平池与砌连。闲多临水坐,老爱向阳眠。营役抛身外,幽奇送枕前。谁家卧床脚,解系钓鱼船。
游下竺枕流亭
宋·周端臣
枕流亭下路,两岁不曾来。今日偶重到,夕阳犹未回。池乾无水放,地暖有花开。后约如能继,多应为探梅。
鹧鸪天(其二)
宋·黄庭坚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环绕折残枝。自然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无闲事,即芳期。菊花须插满头归。宜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送落晖。
感恩多·送漱雪夫子
清·张粲
捧卮河畔立。草软斑骓急。问郎几日归。月圆时。堤上轻绵吹屑,拂征衣。拂征衣。须信侬心,绊郎如柳丝。
圆无外一春不归兰犹有花
宋·释居简
一春寂寞无人问,不为无人不谨初。犹有两花藏叶底,隙檐三见月如梳。
鹊踏枝(其五)
清·王鹏运
谁遣春韶随水去。醉倒芳尊,忘却朝和暮。换尽大堤芳草路,倡条都是相思树。蜡烛有心镫解语。泪尽唇焦,此恨消沈否。坐对东风怜弱絮,萍飘后日知何处。
履迹亭
明·王希文
谁谓金丹可驻颜,空遗亭像凤台山。虎铅龙汞今何在,秋月春花岁自闲。蹑履仙踪存石上,入天层塔半云间。我来欲询飞升术,辽海何时跨鹤还。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