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
城
和
蔡
渊
仲
旅
夕
卷
幔
回
飙
入
,
题
诗
急
雨
催
。
地
高
天
喜
近
,
云
散
月
还
来
。
玉
漏
因
寒
涩
,
金
门
待
曙
开
。
仙
宫
闻
教
乐
,
应
奏
《
上
之
回
》
。
写景
抒情
写雨
城市
玉漏
时间
金门
地点
仙宫
地点
教乐
活动
译文
帘幕被疾风吹卷起来,急雨催人写诗。
地势高,天似乎也更近了些,云散开后月亮又出现了。
因为寒冷而显得迟缓的玉漏(古代计时工具)仍在计时,金门(宫门)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在仙宫中听见了教乐之声,那应该是奏起了《上之回》的乐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京城夜晚的景象,通过"卷幔回飙入"和"题诗急雨催",诗人以疾风劲雨为背景,渲染出一种紧张而活跃的氛围。"地高天喜近"形象地写出京城之地高耸,仿佛接近天空,暗示着壮丽的气势。"云散月还来"则展现出雨过天晴后,月亮重新照耀大地的宁静与明亮。"玉漏因寒涩"运用比喻,形容夜晚的寒冷使得计时的玉漏运转不畅,增添了冬夜的寂静。"金门待曙开"则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充满希望。最后,诗人想象皇宫中仙乐悠扬,奏响的是《上之回》这样的宫廷乐曲,表达了对京城繁华气象和皇家文化的赞美。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京城夜晚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气象相结合,展现了元末明初京城的风貌,以及诗人对京城生活的独特感受。
梁寅
252首
明初学者。元末累举不第,后征召为集庆路(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当时辖境相当今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水、溧阳、高淳等县地)儒学训导,晚年结庐石门山,四方士多从学,称其为“梁五经”,著有《石门词》。《明史》有传。元末兵起,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时,他被征任,时年已六十有余。在礼局中,讨论精审,诸儒皆为推服。书成后,将就官,他以老病辞,归里
猜您喜欢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鹧鸪天(其二)葭萌驿作
宋·陆游
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惯眠古驿常安枕,熟听阳关不惨颜。慵服气,懒烧丹。不妨青鬓戏人间。秘传一字神仙诀,说与君知只是顽。
雨后瀛台
清·爱新觉罗·弘历
朝暾散曙光,徂云在空宇。趯坡花木丛,太液鸢鱼聚。润含草味馨,涨益瀑声怒。山亭水榭间,并辇同舟所。孑然成暂来,怆尔独延伫。景光迅与否,瞥眼半年许。
初五日至延平城
明·谢孟安
镡津城下驻行舟,山水依然似旧游。两岸楼台看缥缈,一川风景重夷犹。夜深渔火明沙岸,月落寒更出戌楼。白首西游欣就养,双旌遥忆待盱州。
乙酉九月从李元甫宫谕再登峄山
明·于慎行
旧隐名峰岱岳前,重扶秋雨上层颠。阴厓尚驻千春草,险磴争飞万木烟。河势遥分双白练,山形近作九青莲。狂来欲问巴渝客,得似华阳几洞天。
人日瀛台即目
清·爱新觉罗·弘历
问安长乐哕鸾声,佳祉欣占人日晴。祇以对时怀位育,因之取便到蓬瀛。岁华见说登台赏,国典惟遵彻乐韺。宝月楼头春色好,为田一揽万民情。
牧溪
宋·释妙伦
百草头边意已赊,鞭绳放下卧平沙。觉来古岸东风急,横笛一声山日斜。
禅月台(其二)
宋·韩淲
寻得残僧上月台,雨云清薄未全开。茶瓯坐久酒杯举,桂树落香黄菊来。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