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
酉
九
月
从
李
元
甫
宫
谕
再
登
峄
山
旧
隐
名
峰
岱
岳
前
,
重
扶
秋
雨
上
层
颠
。
阴
厓
尚
驻
千
春
草
,
险
磴
争
飞
万
木
烟
。
河
势
遥
分
双
白
练
,
山
形
近
作
九
青
莲
。
狂
来
欲
问
巴
渝
客
,
得
似
华
阳
几
洞
天
。
写景
写山
秋景
咏物
抒情
赞美
地点
峄山
写雨
译文
我在旧时的隐居地,名峰位于岱岳之前,重新攀登着秋雨浸润的山巅。
阴暗的山崖上依然生长着春草,它们经历了许多个春天;险峻的石阶上,万木在烟霭中竞相生长。
河流的流向遥遥相对,如同两条白色的绢带;山形近看则像九朵青莲般美丽。
我狂放地想要询问巴渝的客人,这里是否像华阳的洞天一样美妙,是怎样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慎行在乙酉年九月跟随李元甫宫谕再次攀登峄山的壮丽景象。首句“旧隐名峰岱岳前”,点明了诗人曾经在此隐居,而今再次登临,情感深厚。接着,“重扶秋雨上层颠”一句,生动地展现了登山时的艰难与挑战,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阴厓尚驻千春草,险磴争飞万木烟”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描绘了山崖上的青草依然生机勃勃,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与生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万木烟”描绘了山路的险峻与幽深,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壮阔的氛围。“河势遥分双白练,山形近作九青莲”则是对峄山周边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人将远处的河流比喻为两根白色的绸带,形象地展示了河流的蜿蜒与壮美;而近处的山形,则被比作九朵青莲,既突出了山的秀美,又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美感。最后,“狂来欲问巴渝客,得似华阳几洞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想象自己如同巴渝的客人,询问是否能像华阳的洞天一样,找到一处避世的桃源,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慨。整首诗通过对登山过程及沿途景色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美丽,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于慎行
1364首
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猜您喜欢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