屿
竿
写水
写海
写渔家
写秋天
写景色

译文

沧江的水波荡漾,流向远方,荒芜的城市中,花岛浮现。
海边的景色明亮了远方的洲屿,山间的雾气在经过新雨后显得更加清晰。
渔家在秋天的傍晚独自吹起笛子,稀疏的炊烟在林中升起。
远远的天边有船帆缓缓地航行,鸟儿在天空中飞翔,背景是参天的大树。
若是那位平静的人,静静地垂钓,他将能感受到真正的乐趣。
他寻欢并不是为了捕捉鱼,而是在斜阳西下的时候忘却了回家的路。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梅城小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首句“沧江湛回流”展现了江水深邃而曲折的流动,暗示着自然的深远与活力。"荒城出花屿"则点出背景是一座荒凉的城市,然而仍有岛屿点缀其中,增添了几分生机。"海色明远洲,岚光过新雨"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远处海岛的清晰轮廓和雨后山岚的清新,营造出一种湿润而明亮的氛围。接下来的“渔家孤笛秋”和“烟火疏林暮”,通过渔夫的笛声和傍晚林间的炊烟,勾勒出一幅渔村傍晚的闲适生活图景。最后两句“漠漠天际帆,苍苍鸟边树”描绘了天边的船只和飞翔的鸟儿,画面开阔而辽远,给人以悠然遐想的空间。诗人借“若人静者流,持竿得真趣”表达了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的是心境的平静和垂钓过程中的乐趣,而非单纯为了捕鱼。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城的自然景色和渔家生活,寓含了诗人对淡泊宁静生活的追求,展现出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王恭

1328首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