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怀古
边塞战争
景物
抒发情感
赞颂先贤

译文

孙氏保护着国家,上马时手握着金戈(武器)。
捕捉猎物并不是她的志向,所以她不会用捕猎的罗网来捕捉动物。
她的威严气势凌驾于秋天的天空之上,她的精神风采是多么的丰富和多彩。
她的身影在时间中流转,留下痕迹,田地里的禾谷与麻类覆盖了平坦的坡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吴王在华亭狩猎的场景,展现了浓厚的历史氛围与生动的画面感。诗中“孙氏保泽国”开篇点明地点,暗示了历史背景,孙氏可能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孙权,他曾在这一带建立过自己的领地。接着“上马操金戈”描绘了吴王骑马持戈准备狩猎的英勇姿态。“获禽非其志,岂必施虞罗”两句则表达了狩猎并非吴王真正的追求,他或许更注重的是权力与威严的展示,而非单纯的捕猎。这里的“虞罗”是古代用来捕捉鸟兽的工具,诗人通过对比,暗示了吴王的狩猎行为可能更多出于象征意义而非实际需求。“霸气凌秋旻,精采一何多”进一步渲染了吴王的气势与风采,秋季的天空下,他的威严与活力显得尤为突出。“霸气”不仅指出了吴王的雄心壮志,也暗含了他对权力的渴望与掌控力。“精采一何多”则赞美了吴王的气度与魅力,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与活力。最后,“俯仰迹已陈,禾麻被平坡”以景结情,将目光转向了广阔的平原,那里曾经留下了吴王狩猎的痕迹,如今却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禾麻覆盖了山坡,寓意着这片土地在吴王的治理下得到了繁荣与发展。这种从历史到现实的转换,既是对吴王功绩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后世统治者的一种启示,即治理国家不仅要展现个人的雄心与能力,更要关注民生,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古代帝王的雄姿与治国理念,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

猜您喜欢

六朝门·后魏武帝
唐·周昙
太武南征似卷蓬,徐阳兖蔡杀皆空。从来吊伐宁如此,千里无烟血草红。
咏汉武帝
唐·王无竞
汉家中叶盛,六世有雄才。厩马三十万,国容何壮哉!东历琅琊郡,北上单于台。好仙复宠战,莫救茂陵隈。
襄阳咏史(其四)樊城
金末元初·李俊民
暂来朱序秦还守,初入曹仁汉复攻。颠倒江山今几主,樊侯依旧袭周封。
历阳十咏(其三)濡须坞
宋·贺铸
孙郎昔鹰扬,曹瞒方虎视。敢忘板筑勤,远挫兵锋锐。俄闻青盖谣,无复金陵气。六代迭倾亡,长江亦平地。
厅斋消夏(其二)
清·黄家鼎
苏张游说早空还,上相星轺指马关。国计输金兼割地,儒臣抗疏欲移山。辽阳城郭千旗外,横海楼船一炬间。毕竟将军能胜敌,降书递后尚雍娴。
读鄂王传
明·韩子祁
山前山后尽王庭,大将旌旗压柳营。海上浮图俱下驷,岳家赤帜有先声。两宫未复元戎意,九伐方张国贼生。五国城枯南望眼,康王已是讳称兵。
沁园春(其三)
宋·刘将孙
流水断桥,坏壁春风,一曲韦娘。记宰相开元,弄权疮痏,全家骆谷,追骑仓皇。彩凤随鸦,琼奴失意,可似人间白面郎。知他是:燕南牧马,塞北驱羊。啼痕自诉衷肠,尚把笔低徊愧下堂。叹.....
舟中忆爪哇之游杂述八首(其二)
清末近现代初·陈宝琛
荷兰虽小国,为政有经程。航程三万里,拓地来南溟。所实在农牧,化居心计精。我行山野间,弥望但一青。河流既委折,轨道复纵横。颇亦苦讥察,幸无桴鼓惊。昨者修戈楼,陈师责不庭。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