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写景
抒情
地点
山水
茶酒文化
自然
哲理

译文

梅师有着松树的姿态,那种飘逸自在的意态十分真实。
他的头戴雪白的帽子,身上穿着粗布衣服,里面却装着春天的气息。
他的住所简朴淡泊,完全没有繁琐的忧虑和尘埃。
他以一碗茶、一尊酒为伴,成为天地间一个悠闲的人。
名山展现出清爽秀丽的风光,早晚都令人心神愉悦。
他餐食云霞炼日气,寻找井灶中的珍贵之物。
希夷仙境其实并不遥远,为何需要抱朴守真来度过一生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梅师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诗中通过对梅师外在形象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超然物外、恬淡自若的生活态度。"梅师有松度,萧散意态真":梅师如同松树般坚韧不拔,他的性格和气质都是那么自然而真挚,不加雕饰。"皮冠簪白雪,布褐贮阳春":隐者头戴皮冠,简约无华;衣着粗布长袍,内藏阳春之美,表明他虽生活简朴,却心怀温暖之情。"房计任简淡,了无一虑尘":他的居所简单而不加修饰,没有世俗的牵挂和烦恼。"茶一碗,酒一尊,熙熙天地一闲人":他品茶饮酒,都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享受,他是那么一个闲适之人,与天地融为一体。"名山浮爽秀,朝暮瀹尔神":著名的山川在他的眼中显得格外清新脱俗,每到晨昏,他的心灵都与自然神妙相通。"餐霞炼日气,井灶求遗珍":他仿佛能吸取云霞之美,内化日光之精;寻找井水中的古老智慧和遗失的宝贵财富。"希夷仙境本不远,何用抱朴终其身":他所向往的仙境并不遥远,为何要坚守朴素直至生命尽头呢?这反映了诗人对梅师生活态度的一种赞美和理解。整首诗通过对梅师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

王柏

454首
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