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过
淮
南
前
来
历
兹
境
,
斯
民
似
未
遂
。
今
日
再
经
过
,
风
土
觉
有
异
。
纨
褐
既
充
体
,
庐
舍
各
完
置
。
拥
道
欢
趋
迎
,
扶
老
与
携
稚
。
咸
云
获
休
息
,
近
免
徭
役
累
。
水
患
日
就
平
,
田
畴
可
耕
植
。
一
饮
与
一
食
,
莫
不
歌
帝
赐
。
素
念
切
民
依
,
时
为
劳
寤
寐
。
大
造
本
无
私
,
湛
恩
欲
广
被
。
闻
言
聊
自
宽
,
庶
慰
省
方
意
。
写景
抒情
民生
赞美
地点
淮南
田园
民生
译文
初次来到这个地方,这里的百姓似乎还没有满足。
今天再次经过这里,发现民风和土地有了明显的变化。
百姓们衣着朴素,草舍也各具特色,显得完整而舒适。
他们欢快地迎接我,扶老携幼,显示出一种融洽的氛围。
他们都说得到了休息,因为最近免除了劳役的负担。
水患已经逐渐平息,田地可以耕种了。
无论是饮水还是饮食,他们都歌唱着皇帝的恩赐。
我一直想着百姓的依靠,时常在睡梦中为他们操劳。
天地造化本无私,广大而深厚的恩泽想要广泛地施予。
听到这些消息后,我稍微宽慰了一些,希望这能满足朝廷的意图。
赏析
这首诗是清朝皇帝玄烨所作的《再过淮南》。诗中描绘了诗人再次经过淮南地区时,所见到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的变化。诗人通过对比前后两次的观察,展现了当地社会在治理下的显著改善。首句“前来历兹境,斯民似未遂”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情况的回顾,暗示了之前可能存在的困境或不满。接着,“今日再经过,风土觉有异”则表明了诗人对当前变化的直接感受,强调了地方环境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显著不同。“纨褐既充体,庐舍各完置”描述了百姓衣食住行的改善,穿着体面,居所稳固,体现了物质生活的提升。“拥道欢趋迎,扶老与携稚”描绘了路途上人们热情欢迎的情景,老少同乐,展现了社会和谐的氛围。“咸云获休息,近免徭役累”说明百姓得以摆脱繁重的劳役负担,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水患日就平,田畴可耕植”指出水利设施的完善,农田得以有效利用,农业生产得到保障。“一饮与一食,莫不歌帝赐”表达了百姓对当政者治理成效的认可,认为得到了天子的恩赐。“素念切民依,时为劳寤寐”流露出诗人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为此付出的心力。“大造本无私,湛恩欲广被”赞美了自然界的伟大创造和君主施恩的广大,体现了对宇宙万物和人间治理的哲学思考。“闻言聊自宽,庶慰省方意”则是诗人听闻这些变化后的自我宽慰,希望自己的巡视能带来更多的安宁和福祉。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社会变迁带来的积极影响,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注和对治理效果的满意之情。通过对比和具体场景的描绘,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猜您喜欢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醒园茶楼联
清·吴恭亨
忍独为醒;有如此园。
赠相士蜀张二诗(其一)
宋·陈造
博古亦多艺,相形仍论心。司南辅名教,左契指升沈。好语空千纸,行囊未一簪。乡关剑阁外,雁足谩归音。
送大巡吴公赴江西
明·尹台
银鞍骢马紫缨垂,赋别还同把玉卮。法从今朝辞日驭,使华若处驻霜麾。西江天净鱼龙水,南浦风凋鸟鹊枝。此去阳君随绣斧,应知白屋少颦眉。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临清柳枝词三首(其三)
明·董谷
行行檐树碧阴森,绿户朱帘粉堵深。睡起日高无一事,紫囊惟费买花金。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