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
兴
荒
村
官
舍
似
柴
荆
,
生
计
萧
然
万
虑
轻
。
藜
藿
贫
来
尝
有
味
,
笙
歌
老
至
听
无
情
。
苦
吟
自
得
闲
中
乐
,
卑
宦
难
言
去
后
名
。
种
竹
窗
前
看
亦
好
,
却
嫌
风
雨
引
秋
声
。
田园抒情
读书惜时
怀古
译文
荒芜的村落和官舍就像用柴草和荆条搭建的简陋房屋,生活简朴,内心没有太多的忧虑。
贫穷时,用藜藿(一种野菜)来充饥,也能尝出它的滋味;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笙歌(音乐)已经没有年轻时的激情和感受。
在清闲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地吟诗作赋,然而作为低阶官员的身份,却难以谈及离任后的名声。
在窗前种上竹子,即使只是看着它也很好,但却又嫌风雨带来的秋声会打破这份宁静。
赏析
这首《遣兴》由清代诗人石文成所作,描绘了一位身处荒村官舍的文人,面对简陋的生活环境和岁月的流逝,内心却能保持一种超脱与宁静的心态。首句“荒村官舍似柴荆”,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诗人的生活环境,荒凉而简朴,如同普通的柴门,暗示了诗人远离繁华,置身于世外的境地。接着,“生计萧然万虑轻”一句,点明了在这种环境下,诗人的心境变得轻松,不再为世俗杂念所困扰,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藜藿贫来尝有味,笙歌老至听无情”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即使生活贫困,藜藿之食也自有其甘甜;年老之时,即便听到欢歌,也无动于衷,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苦吟自得闲中乐,卑宦难言去后名”则表达了诗人对创作和仕途的看法。在闲暇之余,通过艰苦的吟咏,他找到了内心的快乐;对于官场的卑微地位,他难以言说离开后的名声,或许是对过往功名的淡漠,也可能是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最后,“种竹窗前看亦好,却嫌风雨引秋声”两句,以种竹这一行为作为象征,寓意着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宁静的生活状态。然而,即使是欣赏竹子的生长,也无法完全避开外界的风雨,这似乎也是对人生不可避免的挫折和挑战的一种隐喻。整体而言,《遣兴》一诗通过对诗人日常生活和心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世界,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猜您喜欢
江夏秋怀三首(其二)
宋·贺铸
人物骎寻迫暮迟,秋风万里来如期。幽虫切切竟何道,羁燕匆匆将安之。洛下微吟聊拥鼻,西山爽气为支颐。肯将翰墨悲流落,寄语三闾彼一时。
旱中早起
宋·葛绍体
桔槔声里恨难平,似诉民劳彻上清。料得为霖只今日,满天风露看云生。
幽居二首(其一)
宋·陆游
殊方飘泊向谁论,小住僧庐亦所欣。得饱罢挥求米帖,爱眠新著毁茶文。摘蔬篮小沾清露,斸药锄轻带湿云。从此生涯足幽事,宦游虚用半生勤。
风马儿
清·顾贞观
绕栏幽涧乍泠泠。又雨一声声,漏一声声。两处闲眠,那夜不同听。更,更。病眸才展讶青青。是灯一星星,萤一星星。偏到薄帏,单枕最分明。生,生。
读史(其二)
清·姚范
当涂窃国枋,八纮掩中州。隋珠既在握,荆璞亦冥搜。繇朗黜庙议,扬斑争匹俦。汉典何郁郁,学辞良优优。南皮清宴接,西园秉烛游。谓当致高蹈,何意摧华辀。体弱既足病,肥赣亦为羞。空.....
閒居述怀
明·孙承恩
老去田园是素心,归来偏爱草堂深。隔林啼鸟关清兴,匝径脩篁生昼阴。病体尚须勤药食,閒居时复解冠襟。优游岂敢忘君德,况复延宾有赐金。
摸鱼儿(其三)题田苕溪止园课子图,名维翰,巴县人,前将军署秘书
清末近现代初·李炳灵
赋归来、犹存松菊,一幅渊明别墅。儿时况味堪同领,指点夜灯红处。朝复暮。听雏凤声清,不觉老怀慰。读书有子。但几净窗明,香温茶熟,此外复可慕。披图顾。仿佛吾家衡宇,负了一楼烟.....
晓窗歌
明·袁昌祚
参横斗转玉绳低,月落曙出金鸡啼。铜虬咽水漏初歇,宝马趋朝客未归。何人独向碧窗里,灯火荧荧照文字。百年踪迹混沙鸥,万古功名看骥子。骥子权奇丰骨清,玉壶炯炯凝寒冰。电足会应逢.....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