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
月
杂
咏
十
二
首
(
其
十
二
)
蛩
沙
岸
闻
吟
看
不
见
,
每
先
秋
节
报
人
秋
。
教
停
桂
楫
收
兰
舫
,
冷
露
无
声
月
色
流
。
咏物
秋天节气的
写鸟的
情景交融的
译文
在沙滩岸边听到了吟咏声却看不见人,每当这样的声音响起时,就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命令停止划船收起兰舟,夜里的寒露悄无声息地落下,只有月光在静静流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秋夜泛舟图景。诗人以“沙岸闻吟看不见”开篇,巧妙地运用了听觉与视觉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这里的“吟”,既可理解为远处传来的吟唱声,也可解读为诗人内心的情感低语,两者相映成趣,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接着,“每先秋节报人秋”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季节的转换,暗示着秋天的到来。这里的“报人秋”,不仅指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也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秋日特有的哀愁情绪的捕捉。“教停桂楫收兰舫”则描绘了诗人泛舟时的场景,通过“桂楫”和“兰舫”的使用,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体现了泛舟活动的高雅与闲适。同时,这一句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冷露无声月色流”将画面定格在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而“冷露无声”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清凉与寂静,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禅意。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寄托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心灵纯净状态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是一首富有哲思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游仙诗(其一)
明·欧主遇
梧桐窠凤凰,叶向秋风飞。奇龄虽过百,乐事当乘时。周驭不停轨,汉盘玉露滋。爰有容成公,发黑齿复儿。亦有报韩者,先后帝王师。圯上契幽叟,终与赤松子。功成能永誉,仙类良足晞。
晓起
清·爱新觉罗·弘历
庭树鸟声出曙窠,披衣试问夜如何。挈壶已报晨星少,拥帚谁嫌落叶多。绕户山岚轻送冷,入窗池影渐增波。报章未至心馀暇,拈得清诗一晌哦。
咏秋葵
宋·薛朋龟
安肯向春阴,群然发锦林。黄存秋后色,赤抱日边心。喜附兰阶臭,羞誇菊砌金。敢忘涓滴润,雨露不时临。
题墨菊(其一)
明·郑真
秋风窗下月昏时,梦逐西园蝶未知。帐底寒香人寂寂,谁将醉墨洒淋漓。
题竹
明·胡奎
黄陵女儿佩明珰,骑得云间白凤凰。回首苍梧渺何处,凉阴堕地月如霜。
送熊振予西还兼寄萧广生
明·李云龙
苍梧西下是龚阳,一水盈盈限两乡。江上湿云如客梦,笔端秋草发奚囊。半天鸿雁流凉籁,几树芙蓉斗晚妆。为问故交应好在,有人长夜忆萧郎。
次韵高秀才木芙蓉
宋·项安世
流落秋江世未知,知心未有子西诗。苏韩句外新相识,孔孟门中许独窥。不怨碧桃真义命,最宜青女好襟期。娉婷耻向东风嫁,羞杀邯郸道上姬。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