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情感
爱情
闺怨
写人
读书

译文

香气弥漫在篆香的心字形图案上,我喜爱那稀疏的湘帘,夜晚的窗户微微卷起。
我们的影子三人相随,正逢花月相映、烟雾缭绕的庭院,让人陶醉。
弟子们穿着红色的妆扮,还衬托着纱窗、罗扇和精致的家具。
谁与我共享这绮丽的福分?与何逊的风流、宋郎的仙眷相提并论。金井旁的梧桐催促着夜晚的流逝。
听着漏鼓的声音深沉而稳定,我酒醒后感到一丝寒意。
救下飞舞的飞蛾,看着玉钗斜插在艳丽的诗卷中。
吟咏着赋雨和秋天的诗篇,刚刚落下的叶子和稀疏的蟋蟀相伴。
对着隔墙的寒柝说,时间在慢慢流逝,更筹声慢慢转动。

赏析

这首词以“香添心字篆”起笔,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温馨的画面,如同篆刻在心中的香气,增添了书房的雅致氛围。湘帘轻扬,夜色微透,诗人独自与影子相伴,欣赏着月下露花和庭院的宁静之美。词中提到的“弟子红妆”,暗示了陪伴读书的女子,她们的美丽如纱厨罗扇般增添了几分诗意。“绮福谁同,何逊风流,宋郎仙眷”一句,将读书女子比作古代才子佳人的组合,赞美她们的才情与气质,如同宋朝文人般的风流韵事。接下来,词人通过“金井梧桐催晚”引出时间的流逝,漏鼓声沉沉,酒醒后的寒意更显深夜的寂静。“救取飞蛾,看玉钗斜拔,艳生诗卷”描绘了女子在灯下研读的专注,连飞蛾都为之吸引,她的美丽和才情仿佛化作了诗篇中的生动画面。词人借“赋雨吟秋”表达对女子才情的赞赏,落叶和秋虫的低鸣为这幅画面增添了秋意。最后,词人向隔壁的冷柝发出寄语,希望时光能慢些流转,仿佛在感叹这份美好的时光太过短暂。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文人墨客与佳人共读的画卷,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情感韵味。

黄燮清

236首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晴楼七种曲》(含《帝女花》和《桃溪雪》)传世。剧作家。原名宪清。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