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
吏
民
诗
阙
里
尚
总
谦
,
厉
乡
裁
知
足
。
咨
余
再
分
陕
,
少
思
宜
寡
欲
。
霞
出
浦
流
红
,
苔
生
岸
泉
绿
。
方
知
江
汉
士
,
变
为
邹
鲁
俗
。
写景抒情
山水田园
哲理
地点
地方习俗
思乡情感
译文
1、在阙里(指代某地)的人尚且总是保持谦虚,厉乡(地名)的居民懂得节制,知足常乐。
2、我再次被分配到陕地任职,应当减少思考,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减少欲望。
3、霞光从江浦中流过,呈现出红色的景象;青苔在河岸边生长,与绿色的泉水相映成趣。
4、只有了解江汉地区的文化风俗,才能更好地改变并融入邹鲁地区的传统习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社会风气和人性的深刻思考。首句“阙里尚总谦,厉乡裁知足”表达了作者对于谦逊与知足的推崇,认为在阙里(古代指帝王居住的地方)和厉乡(可能指的是偏远或艰苦的地方),人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贪求过多。接下来,“咨余再分陕,少思宜寡欲”则是作者自省,表示自己在分陕(古代指划分疆域)时应减少欲望,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霞出浦流红,苔生岸泉绿”这两句转而描绘自然景色,红霞映照在水面上,绿苔覆盖在岸边的泉水旁,色彩鲜明,生机勃勃,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这样的景象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寓意着作者希望社会能够如同自然一样,充满生机与和谐。最后,“方知江汉士,变为邹鲁俗”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感慨。他认为,江汉地区的士人(知识分子)原本有着不同于邹鲁(古代齐国和鲁国,以文化发达著称)的风俗习惯,但现在似乎正在发生变化,变得与邹鲁的文化相似。这既是对当时社会风气变化的一种观察,也可能蕴含着作者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于谦逊、知足、简朴生活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变迁的敏感和思考。
萧绎
121首
小字七符。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命王僧辩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时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户著籍,不盈三万。承圣三年,西魏军来攻,帝尚于龙光殿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魏军至,帝犹赋诗不废。及城陷,为魏人所杀。在位三年,庙号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读书,工书善画,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自行焚毁。所作诗赋轻艳绮靡,与兄纲相仿。著作颇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楼子》及《梁元帝集》辑本
猜您喜欢
出游
宋·陆游
举世谁能伴我闲,出游随处一开颜。系船扛鼎将军庙,秣蹇流觞内史山。小市况经摇落后,高城回望莽苍间。归来灯火湖塘晚,指点柴门未上关。
广陵杂咏(其二)
清·吴山
一榻残书兼旅思,半窗镫火与疏钟。静看六代江南志,坐尽维扬夜雨浓。
游洞壑山庄
明·沈鍊
几处山川近世中,向来车马不曾通。今宵揽辔烟霞里,何异神仙驭玉龙。
孟夫子生生亭赋
唐·卢仝
玉川子沿孟冬之寒流兮,辍棹上登生生亭。夫子何之兮,面逐云没兮南行。百川注海而心不写兮,落日千里凝寒精。予日衰期人生之世斯已矣,爰为今日犹犹岐路之心生。悲夫!南国风涛,鱼龙.....
秋思
唐·周贺
杨柳已秋思,楚田仍刈禾。归心病起切,败叶夜来多。细雨城蝉噪,残阳峤客过。旧山馀业在,杳隔洞庭波。
别李参军
唐·张乔
王孙游不遇,况我五湖人。野店难投宿,渔家独问津。岭分中夜月,江隔两乡春。静想青云路,还应寄此身。
村中晚兴
明·许继
微吟循清流,长眺际遥缡。山秋云气深,野晚日色浅。危柯凉似振,时稼熟初偃。一念故林居,情随飞鸟远。
中隐
唐·白居易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諠。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