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送别
哲理
地点
仙岩
抒情

译文

我听说天竺峰耸立在空中,好像就在天上。
山峰前有一条溪流,水流冲击着岩石,发出寒冷的浪涛声。
寺庙里的老和尚,碧色的眼睛照亮了林间草地。
你若在此地徘徊游荡多次,我也想要前往此地。
此行你有什么追求?难道是为了去除两种障碍吗?
听到呼唤声后你试着回头看看,或许不能立刻使用拐杖前行。
茅屋檐下的燕子静静地待在原地,山间的气息日夜都十分清爽。
不要砍掉凌霄的藤蔓,你离开后它自然会生长得更加旺盛。

赏析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谢薖所作,名为《送董彦速游仙岩》。诗中描绘了对天竺峰的向往与想象,以及对友人董彦速即将前往仙岩游玩的送别之情。首句“吾闻天竺峰,耸若在天上。”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天竺峰的高耸入云,仿佛触手可及天际,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接着,“峰前溪万仞,激石吼寒浪。”通过描写山峰前溪流的壮丽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与壮阔,同时“吼”字生动地描绘了水流冲击岩石时发出的轰鸣声,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堂中老比丘,碧眼照林莽。”转而描绘了一位居住在山中寺庙的老僧人,其碧绿的眼睛在茂密的树林中显得格外明亮,既表现了僧人的超然物外之态,也暗示了山林的幽静与神秘。接下来,“徜徉君屡游,局趣我思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多次游历山中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渴望一同前往的心愿。“此行何所求,岂欲除二障。”诗人在此提出了疑问,友人此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否仅仅是为了摆脱尘世的烦恼与束缚?这一问引人深思,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思考。“闻呼试回头,未可踏折杖。”诗人劝告友人在旅途中要谨慎小心,即使听到呼唤也要先确保安全,不可贸然行动。这不仅是对友人的关心,也是对人生旅途上安全与谨慎的提醒。最后,“茅檐燕寂地,山气日夜爽。不斩凌霄藤,君归藤自长。”描绘了山中宁静的景象,茅屋旁燕子寂静栖息,山间空气清新,日夜皆宜。诗人希望友人不要轻易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如不砍伐那些攀附高处的藤蔓,等到友人归来时,这些藤蔓依然会继续生长,象征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与和谐共存。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友人出游的送别,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谢薖

294首
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谢逸从弟,与兄齐名,同学于吕希哲,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逸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