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颂
并
序
(
其
二
十
)
或
居
城
郭
或
居
山
,
得
道
无
心
在
处
閒
。
实
似
小
儿
归
父
母
,
身
衣
随
分
补
遮
寒
。
哲理
抒情
写山
亲情
写心
译文
有的人住在城市里,有的人隐居在山中,只要得道了,无论身处何处都能保持内心的闲适。
就像小孩子回到父母的怀抱一样,身上穿的衣服随着分发的多少来补缀遮寒。
赏析
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心灵自由的生活状态。诗人无论是居住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山林,都达到了道家所追求的无心境界,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或居城郭或居山”,开篇两句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诗人生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城市与山林。这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述,更象征着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方式。诗人并未偏爱于某一方,而是强调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得道无心在处閒”,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通过“得道”二字,暗示了诗人已经领悟了某种超越世俗的真理,达到了心灵的解脱。而“无心在处閒”则表达了诗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享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实似小儿归父母,身衣随分补遮寒”,最后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将诗人的心境比作回归父母怀抱的小儿,形象地描绘出一种被接纳、被关爱的感觉。同时,“身衣随分补遮寒”则体现了诗人在物质上的简朴与知足,即使穿着简陋,也能在内心感受到温暖与满足。这种生活态度,既是对物质欲望的淡泊,也是对精神富足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与和谐的生活哲学,以及对简单、真实生活的向往。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